一橋架滬港 資本更融通

一橋架滬港 資本更融通

金艷 繪(人民視覺)

 

兩年前的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起航。原本相對獨立封閉的A股市場向世界開了一道“小口子”,卻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邁出的歷史性一步。

 

如今,只要開通了港股通權限,內地的普通投資者打開交易軟體,可以很方便地用賬戶上的人民幣買到港元計價的香港市場股票。港股通,正讓中國老百姓的財富配置變得日益多元化、國際化。

 

制度設計:成本最小化,效應最大化

 

與貿易開放不一樣,股市跨境互聯互通涉及監管、外匯、法律、交易系統、稅務等多方面複雜問題,考慮稍不週,就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從這個角度回看,滬港通之所以能夠順利推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精巧的制度設計。簡言之,就是成本最小化,效應最大化。

 

成本最小化,對於投資者來説,意味著便利、效率和實惠。滬港通開啟之後,投資者可以使用滬市人民幣普通股賬戶進行交易,交易過程與買賣A股基本一致,一鍵搞定。而且,投資者進行港股通投資不受換匯額度限制,也不用經歷“人民幣—港幣—人民幣”的資金流轉,一幣連兩市,減少了兩次貨幣兌換過程的“蝕匯差”。

 

成本最小化,對於資金流動來説,就是“交易過境,資金不過境”。以港股通為例,內地投資者買香港股票,只是通過內地券商下單,交易在香港撮合。但是錢、賬戶仍然在這邊。滬股通方面,海外投資者來上海市場買股票,也是同理。不是每筆交易都需要資金的跨境流動,而只是兩邊交易的凈量,由中國結算和香港結算進行清算。這樣,就避免了資本的大進大出。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近日就表示,這種獨特的創新交易模式,是深港通、滬港通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成本最小化,對於監管來説,就是“本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這讓兩地投資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場的法律、法規、交易習慣投資對方市場,在監管透明、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邁出雙向開放的腳步。當投資者到了對方的市場,就應遵循對方市場的規章制度與交易習慣,同時也享受對方市場監管機構的投資者保護。

 

兩年來,兩地監管機構為了滬港通的順利開通,開展了大量監管合作、執法互助的工作。自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至今年8月下旬,中國證監會共辦理涉港協查請求案件138件,雙方相互提供通力協助。互相長期持續監管的互助是滬港通成功的核心基礎之一。

 

能夠有效管控風險的開放才有生命力,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方便的創新才有生命力。滬港通兩年運行,是對這句話的生動詮釋。

 

市場運行:投資者對這一新機制的熟悉程度與日俱增

 

目前,滬港通的總額度已取消,但仍設置了滬股通130億元人民幣、港股通105億元人民幣的每日額度。兩年來,從交易情況看,滬股通的日均成交額50億元左右,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20多億元,所佔比例也比較小。

 

如果由此得出滬港通“熱度”有點不夠的結論,就沒有抓住重點。

 

一方面,從交易額的變化可以看出,滬港通的“熱度”其實是穩中有升,投資者對這一新機制的熟悉程度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平穩的開局,本身就是最大亮點。這兩年來,國際金融市場風雲動蕩,A股也曾出現巨幅震蕩,但滬港通這座大橋依然結實穩固。正如一家香港媒體所評價:滬港通越是冷靜理性,越是代表一個好的開局,它為進一步雙向開放創造了更大的可能。

 

市場層面之外,滬港通在運行機制上的變化更值得關注。

 

從參與主體看,滬股通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貝萊德、富達投資、威靈頓等境外大型資産管理公司都已經開始通過滬股通配置A股。港股通大部分為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佔比較小,但基金公司、險資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使用港股通渠道的意願逐步增強。今年9月,中國保監會發佈《關於保險資金參與滬港通試點的監管口徑》,標誌著未來保險資金可直接參與滬港通試點業務。

 

從市場偏好看,滬股通資金偏好以上證180指數成份股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資金流入前三的行業分別為金融地産、工業和可選消費,這三個行業的交易量佔滬股通總交易量的69%以上。港股通的資金流入相對居前的是金融、工業和非日常生活消費品,這三個行業交易量佔港股通總交易量的65%以上。

 

從資金流向看,從初期“北熱南冷”到“北冷南熱”,再到雙向均衡,表明一窩蜂、跟風式的情況正漸漸淡去,投資者更多地從兩市市場情況和自身資産配置的角度出發,來決定自身的投資行為。

 

實踐探索:“互聯互通”可複製,深港通後還有滬倫通

 

在滬港通運行兩年後,深港通已萬事俱備。深港通即將推出,不僅可以看作是滬港通的升級版,更宣告這一全新的資本市場雙向跨境資金流通模式,在實踐層面上獲得初步成功。

 

滬港通順利開通和平穩運行,不僅為交易所之間的聯通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也激發了全球各交易所之間聯通的熱潮。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將滬港通稱為交易所行業互聯互通的“新趨勢”。有學者建議,在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宏觀背景下,可以將滬港通成功的運作模式和風險管理進行複製推廣,再打開更多類似的通道,比如滬美通、滬歐通等。

 

兩年來,相關的合作與探索正在展開:2015年10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團、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北京簽署協議,共同投資2億元合資成立名為“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公司。今年11月11日,財政部發佈第八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政策成果,其中特別提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關於滬倫通聯合可行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雙方同意下一步將開展相關操作性制度和安排的研究與準備。

 

對於百姓而言,越來越多通道的打開,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選擇,越來越多的資産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