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復興航空事件:兩岸關係轉冷的後遺症正在擴大
編輯: 霍亮 | 時間: 2016-11-25 16:56:1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復興航空無預警宣佈解散,松山機場停機坪與機棚停滿興航的飛機。(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中國台灣網11月24日訊台灣復興航空驟然宣佈解散,留下大量旅客滯外及員工失業的爛攤,讓投資人和社會大眾錯愕不已。台灣《聯合報》評論指出,兩次飛安事故及過度擴張造成營運困境,加上兩岸關係倒退陸客止步使載客率大跌,讓興航選擇黯然退出航空市場。更糟的是,臺當局在整個事件中簡直宛如旁觀者,看不到任何監督、應變或管理的角色,令人失望。從該事件看,即可知兩岸關係倒退引發的後遺症正在擴大。
評論指出,復興航空之所以選擇“解散”,而不同於一般艱困企業宣告“破産”或申請“重整”,原因是:一,興航的資産仍大於負債,依法不能宣告“破産”。二,一般申請“重整”的企業多因財務困境暫停營業,仍試圖維持公司的存續;而興航資方則已完全失去經營意願,所以片面宣告解散。
但興航銀行團卻抱持不同看法,他們反對直接解散,將向法院提出重整之議清算債權,並尋找新的經營者接手,讓飛機續飛。這個想法,為這家已有65年曆史的公司提供了另一個解決可能:若真有人願意接手,至少可避免該公司2000名員工立即失業,包括既有航權及離島旅客的輸運也可以保住。然而,如果客觀環境因素不變,有沒有人願意接手這個“每天開門即虧一千萬(新台幣,下同)”的燙手山芋,則是個大問號。
文章指出,從這次興航宣佈停飛手法之粗糙,恰可看出該公司第三代接班後的暴走作風:好大喜功式的擴充、缺乏責任感的飛安管理、缺乏深思的經營決策,短短幾年即把公司推向絕境。我們不能説新生代接班都不可靠,但這種不知先人創業之艱苦、卻把龐大事業當成兒戲般揮霍的故事,在台灣恐怕不是罕見案例。否則,上個月才在那裏慶祝加開五個日本航線,這個月就把旅客和員工全都死當,請問這是什麼企業責任?而停飛當天的訊息遮遮掩掩、反反覆覆,把信賴公司的股民耍得團團轉,這又把信譽和形象放在哪?
興航宣佈解散的草率,對照當局主管部門從“交通部”、“金管會”、“民航局”到“證交所”的一路“狀況外”,恰成正比。要説興航有多不負責,那行政部門就有多無能。八月間興航旗下的“威航”宣佈停飛,已是一大警訊;但當局卻當成這只是廉價航空市場可有可無的自然淘汰,不以為意。尤其,興航停飛的訊息傳出後,一時間竟沒有任何部門可以證實消息之真偽。因此,只能任由投資人在市場瞎摸,而有心人士則趁機倒貨。“行政院”跨“部會”會議,也只見一群副主管參與,如無頭蒼蠅。興航匿報重大訊息,主管機關卻坐視市場翻雲覆雨,事後僅由“證交所”罰款150萬元,“民航局”裁罰300萬元,這於事何補?
文章稱,復興航空在資産尚有50幾億元凈值下宣佈解散,另一原因是,“日虧千萬”的窘境看不出有好轉跡象;其潛臺詞就是:“蔡當局的兩岸政策,會讓兩岸航線一直賠下去。”對興航而言,近年開了十幾條兩岸航線,正在蒸蒸日上;但520後兩岸關係轉冷,陸客大減,興航擁有的二線城市航點受到的打擊最沉重。往後看,臺當局政策毫無鬆動或解凍的跡象,再硬撐下去,不可能等到轉機,不如早日死心。
從這點看,即可知兩岸關係倒退引發的後遺症正在擴大。先前的遊覽車、民宿、土特産、旅遊業叫苦只是序曲,現在,野火已延燒至航空及旅館業。以興航為例,公司一關門就是2000員工失業,10萬旅客權益受損,若干偏遠地區航線中斷,下游旅行社受牽累者更不計其數。這些,臺當局都不放在心上嗎?諷刺的是,面對這麼嚴重的經濟事件,主管機關只會喊著要辦“內線交易”,卻拿不出辦法來幫消費者、員工及離島居民解圍,當然更不會想到聰明的解方;這樣的當局,有能力服務民眾嗎?
文章最後感嘆,從臺化關廠、中油南遷、台塑被迫討反饋金一路下來,臺當局對企業的不友善,歷歷在目。如今興航主動棄子投降,莫非隱喻著一個經濟黑暗時代的到臨?(中國台灣網 高旭)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