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封侯源自“避馬瘟”?反應中印兩國文化交流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2-06 11:23:26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今年是猴年,少不了應景地説説猴年的事,那麼我們就來聊聊京劇中有關的猴戲的事情吧。猴戲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裏就有猴戲形象,但猴戲在近代的流傳主要還是在清末時期。
馬上封侯源自“避馬瘟”?
説起“猴”,大家都會想到些什麼呢?是朝三暮四中被人騙了還自以為是的“聰明”,還是水中撈月裏不切實際的“貪心”,抑或是尖嘴猴腮、抓耳撓腮的模樣……咦,怎麼覺得這些與“猴”相關的詞語都透著那麼一股子貶義,難道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猴”,形象竟然這樣不堪?
別忘了,“猴”與“公、侯、伯、子、男”中的“侯”同音,人們常借助這種同音雙關表達祝福,比如猴子騎于馬上、蜜蜂圍繞在猴子周圍的圖案,就將“馬上”引申為“立刻”,“猴”同“侯”、“蜂”同“封”,合成一個“馬上封侯”,寓意功名指日可待。這種吉祥紋樣在明清時期的木雕、磚雕、飾件中都十分的常見,瀋陽大帥府中就有這樣的一幅磚雕,騎在馬上的猴子似乎正被蜜蜂叮咬,捂住了腦袋,而駿馬似乎為了逃離蜂群的攻擊,正在奮蹄向前,畫面右上角有“馬上封侯”的題榜。
不止是明清時期,這種“猴”與“馬”相結合的圖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飾件中就有發現,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發現這種飾件的是沒有猴子的內蒙古。而且,雖然現代漢語中“馬上”常作為時間副詞“立刻”之意,但在古漢語中“馬上”一般只是一個方位短語,意思是“馬背上”。“馬背上的猴子”似乎無法體現出“立刻就能封官授爵”的含義。那麼,“猿猴騎馬”圖案的內涵是什麼呢?學者們普遍認為,這種圖案很有可能是從印度傳來的,表達的是猴防馬病的觀念。猴子在印度教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神阿努曼就是一隻神猴。將獼猴係在馬廄中以起到避免馬生病的作用,就是一種印度本地的習俗,在印度梵語中被稱為“摩斯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此也有所記載。而《西遊記》中美猴王孫悟空在天宮的職位是弼馬溫,取的也是“避馬瘟”的意思。
這種猴子防止馬瘟的觀念先是由印度一路向北傳播,直達歐亞草原,最早被當地飼養大量馬匹的遊牧民族所接納,出現了眾多猴子與馬相結合的小飾件。進而在南北交往中傳入中原,形成了一個“U”型的傳播路徑。再後來由於“猴”與“侯”同音,“馬上”也從最初的馬背上演化出了“立刻”的含義,猴與馬的結合最終由防治馬瘟的象徵轉變成為了傳統的吉祥紋樣,並廣為流傳。
開篇之初,你一定沒有想到“馬上蜂猴”這樣一個吉祥紋樣竟然還有著印度“血統”。一個小小的紋樣反映出了中國和印度兩個文明古國之間的交流,也反映出了不同文化間的吸納借鑒。表面上看二者都是猴子嬉戲于馬旁,但其內涵卻有著天差地別,一個是防馬瘟,一個則是加官晉爵。但不管怎樣,“猴”與“馬”這兩個都屬於十二生肖的可愛動物經由一些特殊的觀念聯繫到了一起,産生了特殊的情義。
“猴年馬月”終於來了!
◎趙柒斤
提起帶猴的成語,“猴年馬月”無疑是出鏡率和使用率最高的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婦也知道這個成語指的是遙遙無期、沒有指望的意思並常用之。
2016年是猴年,陰曆五月是“馬月”,換算為西曆,今年6月5日至7月3日期間就是“猴年馬月”。12年一次,“猴年馬月”終於來了!
那麼,“猴年馬月”的説法到底從何而來呢?有人認為,可能是“何年嘛月”的諧音,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説法,認為這個成語可能出自於“等到猴年閏臘月”的民諺。古人依據氣候由冷到熱再由熱到冷變化的週期確定了“年”。其間,月亮圓缺變化了12次,每圓缺一次便為一個月,而12個月就是農曆的一年。12個月中,有時是6個大月,6個小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共354天;有時有7個大月,5個小月,共計355天。如果是354天,就比氣候變化週期短了11天多;如果為355天,也要短10天。如此一來,3年時間就短了30多天。為使氣候變化的週期相互一致,就需添加一個月,於是出現閏月。
有閏月的一年是383天或384天。後來,古人又發現,即便3年添加一個月,也不能完全解決月份與氣候相吻合的問題。因為3年就會出現氣候變化的週期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個閏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於是,古人就發明瞭19年閏7年的方法。這樣,19個農曆年和19個西曆年的天數就基本上相等了。
現代天文和氣象學家認為,閏臘月的概率極低。據統計,從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間,閏2月出現9次,閏3、6月各出現16次,閏4月出現19次,閏5月出現23次,閏7月出現13次,閏8月出現7次,閏9月、閏10月各出現3次。唯獨沒出現閏11月、臘月、正月。原因是,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在近日點時運動較快,在遠日點時運動較慢。這就造成了兩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在太陽近日點的時候較短、遠日點的時候較長。而臘月前後3個月的中氣與中氣之間的時間距離較短,很難出現沒中氣的月份,也就是很難出現閏月。由此可見,閏臘月很難出現!
不過,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卻提到了閏臘月:唐開元間所制定的《大衍曆法》最為精密,歷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然到熙寧年間,現行曆法已落後實際天象五十余刻,而前世歷官都不能推知這一誤差。《奉元歷》於是改動閏月和朔日的設置:熙寧十年(1077)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四方各族及外域來朝覲並進貢方物的國家仍然沿用舊曆,接連按以往的節慶日派遣使者通好……當然,即便宋朝真出現過閏臘月,也非猴年。為什麼非要説“猴年馬月”呢?早已無從考證。
擅演猴戲楊小樓
◎歐南
猴戲的起源非常早,早在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裏就有猴戲形象,但猴戲在近代的流傳主要還是在清末時期。由於小説《西遊記》的廣泛流傳,也促使了猴戲在市民階層的流行,産生了不少擅演猴戲的名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楊小樓和蓋叫天。
自從明朝董其昌將繪畫分為南北宗後,中國的藝術就有南北派之稱。如繪畫上的南張(大千)北溥(心畬)。篆刻上的北齊(白石)南鄧(散木)。在京劇上也是如此,如老生行當的南麒(周信芳)北馬(馬連良),而在武生行當裏,就是北楊(小樓)南蓋(叫天)了。他們風格不一,都擅演猴戲,都是這個行當裏的一代宗師。
京劇裏的猴戲來源於崑曲,美猴王孫悟空一般都是由武生來扮演,因為他是神猴,既要表現出他的機靈、活潑、動作輕巧敏捷,還要有氣魄,有比較細緻的表演。猴戲的表演在三四十年代曾經盛極一時,所謂時勢造英雄,現代猴戲看的人較少,也就有些沒落了,除了六小齡童因電視劇《西遊記》走紅,全國聞名以外,戲曲界擅演猴戲的名角已是難得一見。
楊小樓的猴戲來源於他的父親楊月樓。而他最早的藝名叫“小楊猴”,既源於家學,又有所創新。楊小樓重視舞臺的完整性和整體的美。他扮演的《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在“偷桃”,“盜丹”等場中,穿戴黃色藍團龍的智多衣和加球飾的硬殼“鑽天盔”,以取代與此時孫悟空身份不相稱的“猴衣猴帽”。這種細節上的一絲不茍,可以看出一個優秀演員所花的心力,而這正是名家區別於普通藝人的所在。
據老一輩的人説,楊小樓年輕時演《水簾洞》,在高臺上,坐圈椅,有許多驚險的身段,鬧海的跌撲靈活,開打的火爆熱烈都嘆為觀止。楊小樓的《安天會》據劇評名家丁秉鐩説,他的美猴王,穿蟒袍,有王者相,動作敏捷,嗓音清亮,且在動作,演唱,身段,表情上無不生動逼肖,演出極有層次,可以説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活潑而不過火,輕鬆而不俚俗。這種境界恐怕只有親臨現場的人才能感受得到,也足以説明楊小樓功夫的了得。
在北派的名家中,還有一位老伶工郝振基,在北昆名家韓世昌的昆弋班裏搭伴,也擅演《安天會》,為揣摩猴子的動作,表情,他在家裏養了一隻猴子,朝夕觀摩猴子的生活動態,且郝本人長得瘦小枯幹,天生就是猴子相。所以他的《安天會》,在形容猴子的動作上,抓耳撓腮、擠眼縮脖,儼然就是活猴,很多人覺得郝振基甚至賽過了楊小樓,但這畢竟只是像而已,至於在表演藝術方面,他是萬萬不能和楊小樓相提並論的。
南派名家蓋叫天有“江南活武松”之譽,筆者看過他的《武松打店》等戲,其一招一式,令人嘆為觀止。蓋叫天也擅長演猴戲,是一代名家,尤其是在連臺本戲《西遊記》中的絕技舞雙鞭,腳舞雙圈,手彈琵琶等功夫,令人叫絕。
李萬春、李少春“雙猴”擂臺
◎王蘭順
著名的京劇《水簾洞》和《安天會》是以猴兒為主的戲,它要求演猴戲的武生必須身手敏捷,以表現猴子的動態。
李萬春是以短打見長,又善於做戲的演員,對猴兒的動作研究得非常到家,所以他演的猴兒戲很生動。戲中的孫悟空雖被封為弼馬溫,卻以齊天大聖自居,一齣場就有王者的氣派……這些都被李萬春演得惟妙惟肖。所以他成為了演猴戲的偶像,每次演出場場必滿。
李萬春的猴戲唱紅以後,又相繼排出了以《西遊記》為題材的《五行山》、《斗六賊》、《五莊觀》、《子母河》、《女兒國》、《真假美猴王》、《骷髏山猴王擊屍魔》等許多猴戲。不管演哪一齣,都場場爆滿,李萬春似乎已成了演猴戲的權威。
正當李萬春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的小舅子李少春由天津來到北平演戲,李萬春自然要為之接風洗塵,招待一番,郎舅之間的關係顯得很融洽。可李少春到了北平以後,頻頻出演李萬春的拿手戲,惹得李萬春心裏很不痛快,尤其是李少春又要演《水簾洞》這齣戲,就好像是要存心跟李萬春對著幹,況且李少春又比李萬春年輕幾歲,身手矯健,顯然要勝過李萬春一籌了。
李萬春真沉不住氣了,他覺得應該給小舅子點顏色看看。於是,李少春在新新戲院再度上演《水簾洞》的同一天晚上,李萬春在大柵欄的慶樂戲園上演了《四郎探母》和《水簾洞》雙場戲,而票價又優惠于李少春所演《水簾洞》的票價,於是轟動了戲迷。買低廉的票價還能看大腕兒的文武雙齣戲,太值了!於是,李萬春這邊的上座率自然就高於李少春那邊的上座率,這一仗,李萬春似乎是打贏了。
而不久李少春的《智激美猴王》推出以後,場場皆滿,而且口碑極好,大家都誇耀李少春比李萬春的猴兒戲精彩多啦!這可把李萬春氣壞啦!李萬春下決心,一定要跟李少春打對臺了。
李少春在《智激美猴王》成功以後,又排出了《十八羅漢鬥悟空》這出要演三個小時的大戲,演戲的班底全是大腕,例如,李寶奎飾太上老君,袁世海扮降龍,張連廷扮伏虎,高維廉、閻世善等分別演羅漢。表演中不同的武器,不同的打法,讓人看來眼花繚亂,十分過癮,上座滿堂,歷久不衰,這齣戲成了李少春的殺手锏。
李萬春、李少春因演猴兒戲爭鬥了三四年之後,發現他們二人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戲,都有自己的基本觀眾,互有強弱。隨著年齡的增大,二人覺得彼此鬥下去,沒什麼意思,而且親戚總是親戚啊,何必讓人看笑話呢?因此,兩人都有悔意,都打算找機會言歸於好。
李萬春經常演戲的慶樂園後面有一個回力球練習場,自打成立以後,李萬春常來打球。李少春也是回力球迷,表示要來一同參加回力球運動,李萬春立即表示歡迎,於是,郎舅二人由一同打回力球,恢復了邦交。不久二人又同臺串演了《大登殿》、《四郎探母》等戲,後來又與諸多大腕聯袂演出了《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這臺戲自然非常轟動,上座滿堂,觀眾們對二李由爭而合,都表示驚訝和欣慰。
供圖/王小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