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屆魯獎得主李鳴生250萬字譜寫“航天七部曲”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07 11:10:09 |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張傑)關於發射人造衛星,載人航天飛船的信息,人們多數是從新聞上獲悉。但是有一個作家,卻用250萬字譜寫了一套“航天七部曲”,詳細書寫中國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發射歷程以及背後的故事。他就是:川籍作家、三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李鳴生。4月6日上午,李鳴生“航天七部曲”新書發佈會在成都舉行。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中國青年報》原“冰點”副主編、知名報告文學作家盧躍剛等人出席發佈會,並現場發言點評。
“航天七部曲”包括《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走出地球村》、《遠征三萬六》、《中國長征號——中國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的風險與陣痛》、《千古一夢——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發射將軍》七部,共計250萬字。這套耗費了李鳴生20年心血的非虛構紀實文學長卷,出版後引發評論家熱議。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科學領域內的‘長征’”,“一部文學化的航天通史”。
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第一次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等,中國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發射,一路的悲壯歷程,都被李鳴生生動描述。既有宏大的歷史敘事,從國家長遠利益的高度,從民族安危、民族尊嚴的角度,挖掘中國航天發展的歷史內涵,又通過大事件中的細節展示及精彩生動的細節刻畫,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展現重大發射背後不為人所知的艱險與沉重、挫折與失敗、坎坷與辛酸。既以一國之“大”窺見個體命運之“小”,又以個體命運之“小”反觀一國之“大”。
值得注意的是,“航天七部曲”並不是單純的報告式、文獻式記錄,而是作者用文學的眼光去感受航天領域內的人和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在當代生活中的現實作用。評論家稱,“航天七部曲”為中國文學推開了一扇文學的“天窗”,展示了一塊新的獨特的風景,堪稱作家從陸地到太空的一次文學遠征,填補了中國文學史關於科技領域尤其是航天領域的空白。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