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2017台灣經濟麻煩大了

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暨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施正屏的評論文章指出,2017台灣經濟麻煩大了。施正屏認為,台灣最大壓力將來自於參與區域經貿組織的國際空間被高度壓縮。其次,台灣“一例一休”公共政策加劇本土通膨與失業問題的惡化。而蔡英文當局欲透過加速推動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振興經濟的方向正確,但可能緩不濟急。

 

評論摘編如下:

 

2016年歲末年終,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年終談話向民眾宣告,“2017年最重要的任務是全力提振台灣經濟,為台灣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面對當前巨變的國際經貿局勢中,展望2017年台灣正面臨三大嚴峻的挑戰,嚴重影響台灣競爭力,值得民眾高度重視。

 

首先,台灣最大壓力將來自於參與區域經貿組織的國際空間被高度壓縮。由於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採取保守主義並拒絕再推動TPP,直接衝擊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貿組織的國際空間。蔡英文雖強調台灣必須在亞洲扮演建設性角色,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年,台灣若不思考改善與大陸的互信與重建經貿正常對話機制,相關部門在推動雙邊或多變經貿談判恐怕將面臨事倍功半,難以維繫的困境。

 

其次,台灣“一例一休”公共政策加劇本土通膨與失業問題的惡化。“一例一休”原本係立意良好照顧勞工的公共政策,卻在推動過程中因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思慮不週與配套政策不完善下匆匆上路。此政策推出後可能對台灣經濟産生通膨與失業雙重打擊。中小企業為移轉成本壓力只好被迫漲價,又在美元轉強而台幣長期趨貶的大局下,造成台灣成本推動的通膨隱憂;部分廠商在長期成本考慮下,裁減正職員工並轉向啟用派遣工,將進一步惡化台灣失業問題

 

最後,蔡英文當局欲透過加速推動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振興經濟的方向正確,但可能緩不濟急。五大創新産業、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等各項攸關民生經濟的發展策略,在缺乏強而有力的執行力下,各部會雖可能完成規劃、“立法”到位並能編列年度預算,但以目前當局執行力評估,任何環節都面臨産業結構調整的阻力。而新當局採取所謂前瞻性的財政政策,更可能淪為排擠內需市場的錯誤政策。全面擴大基礎建設的投資,恐將成為更多的豆腐渣工程與蚊子館建設。年金改革少領多繳的大原則,更可能造成銀發族的恐慌,在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情緒擴散下,使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內需引擎瞬間熄火。

 

新當局執政跨年,不但兩岸面臨嚴峻的冷對抗,台灣社會內部更瀰漫動蕩不安與嚴重對立的氛圍。面對2017年新當局應快速聚焦三大主軸:調整美日戰略夥伴關係、打破僵局穩定兩岸互信、專注經濟和緩社會對立。期待新當局能以台灣利益優先,避開吊詭的衝突誤區,嘗試建立兩岸互信,恢復對大陸經貿制度性對話,將必然有利台灣加入RCEP及拓展與美、日、歐雙邊或多邊談判的籌碼。(施正屏,作者係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暨社會科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