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公投修法”將推台灣入險境

美國《星島日報》4日專文指出,2016是讓人大驚奇的一年。英國脫離歐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杜特爾特嚴酷掃毒,法國和意大利可能産生極右派政權,種種跡象顯示民粹風潮方興未艾,2017年恐怕不會是個平靜的年頭。世局如此,台灣何能倖免,最近“公投法”的“修法”動作,就讓人看到了民粹幽靈揮之不去。

 

去年12月15日台灣“立法院”通過的“公民投票法”版本,雖然沒有將復決領土變更和兩岸政治協議強制交付“公投”的條文列入,但大幅降低了“公投”案連署、提案和通過的門檻。

 

其中連署門檻從選舉權人的千分之五,一下子降到了萬分之一;提案門檻由5%下調到1.5%;通過的門檻也由原先選舉權人數一半以上的投票率和過半數的同意,更改為“同意人數超過選舉權人數25%,且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

 

對於偏好直接民主的人來説,或許這樣的“法條版本”才能擺脫“鳥籠公投”的束縛。但是,把這樣的“修法”動作擺在民粹氛圍全球竄起、特朗普不斷挑釁中國大陸,以及兩岸關係已陷入冷對抗的大脈絡中觀察,不能不令人擔憂,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後續變局如何收拾。

 

首先,在全球性風潮方面,英國脫離歐盟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突出了包括公民投票在內的自由民主的運作困境。

 

自由民主政體有效運行的假設,是選民會通過雪亮的眼睛作出理性判斷,用手中的選票推舉賢能或支持符合多數人利益的政策。

 

但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和年輕世代鬱悶,讓非理性的泄忿當道。連英美這种老牌民主國家都受到衝擊,台灣又豈能例外?

 

問題是,民粹力量可以打破原先的格局,卻難以做到適當的善後。在民粹風潮正熾時,“公投修法”的動力是來自於慎思明辨的理智,還是“只要我喜歡”的渲泄?各種門檻的下修會不會讓公投案數量浮濫,社會對立更加嚴重?

 

其次,愛玩民粹的特朗普自當選以來,不斷出言挑釁中國大陸,還把台灣拉下水,作為給大陸出難題的籌碼。從某些綠營人士歡欣雀躍以為找到靠山的反應看來,“公投法”的門檻一旦大幅下修,各種帶有“台獨”意涵的提案恐怕層出不窮,憑添台灣政局的紛擾。

 

最後,大陸方面已明白表示立場,認為這是為台獨“打開方便之門”,現有版本一旦通過,兩岸關係恐將冷上加冷。“公投法”原先的“立法”背景就和“台獨”意圖夾纏不清,此次由民進黨主導“修法”,更曾出現許多“台獨”意味深濃的動作,大陸對此作負面解讀,並不難理解。

 

較令人難理解的是,國民黨在這次“公投法修法”過程中只見到戰術的運用,和綠營玩競逐民粹的“弱雞遊戲”,卻不見系統性論述,説明現階段降低“公投”門檻的危險性,一副法理上只能豎白旗的樣子。

 

國民黨“立院”黨團如只能展現如此戰力,國民黨能否浴火重生還真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