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80歲阿婆收藏百封台灣“家書”見證兩岸親情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1-24 10:28:5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繆璹阿婆正在看二姐的來信。周燕攝
“來信了,來信了,台灣二姐第100封信來了。”23日,家住無錫迎龍橋街道康馨苑小區的繆璹阿婆十分激動,她拿著剛收到的“家書”,向社區工作人員“報喜”。據悉,繆璹今年80歲了,其與在台灣的二姐一直保持書信來往,至今已是第9個年頭。
“這100封信都是台灣的二姐寄過來的,我都收著。”繆璹説著,便小心翼翼地把多年來收藏的100封“家書”全都抱了出來,向記者展示著她的“珍藏”。
記者注意到,繆璹的這些書信擺放整齊,在信封的左上角,藍色圓珠筆用繁體字清晰地寫著台北市的某個地址,信封中間則是無錫市康馨苑門牌號,右上角蓋著台北的郵戳。繆璹用黑色記號筆給信封編號,信封一字排開鋪滿桌面,滿滿的都是溫暖回憶。
據繆璹介紹,她這一輩兄弟姐妹共有8人,在北京的大姐已經去世,二姐繆璟多年前嫁到台灣,現已91歲,住在台北市,其餘兄弟姐妹都住在無錫。
2008年,繆璟從台灣回了趟無錫,待到再回台灣後,其便一直和無錫這邊保持書信往來。
“從收到第一封信開始,我們就給每一封信件編號,到現在正好是100封”。繆璹説,如果按往常時間推算,這第100封信差不多要到年後才到無錫,但這次卻來得很早,出乎意料。繆璹稱,過幾天就是2017年春節了,在春節前能收到來自台灣二姐的“家書”,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現在網絡和通訊手段都比較發達,但多年來,繆璹和丈夫朱傳仁都一直保持著手寫“家書”的習慣。“以前還會到郵局給二姐打電話,過年的時候會讓女兒通過手機和二姐視頻聊天、互相問候。但現在年紀也大了,耳朵也聽不清了,所以有時還是習慣書信來往。”朱傳仁告訴記者,雖然一封信只有幾頁紙、內容也不多,但每次見到熟悉的字,都感到很溫暖。
“現在二姐91歲了,行動也不太方便,但二姐的來信裏經常會提到在無錫生活的點滴,從信中看的出來,她十分想念在無錫的兄弟姐妹們,很想再回來看看。”繆璹説,自己平時也會在信中郵寄一些自己的繪畫作品和無錫城市形象照片給二姐,讓她看看家鄉的變化。(完)中新網南京1月23日電 (孫權 周燕)
新聞推薦
- 賴清德即將竄美“朝聖”,“台獨金孫”又要慷慨解囊!2025-07-18
- 飛行2.25億公里來到地球 這塊石頭被拍出530萬美元天價2025-07-18
- 免簽“朋友圈”又雙叒叕“+1” 出入境旅遊“説走就走”更便捷2025-07-18
- 四句話,讀懂這五年商務高品質發展2025-07-18
- 感悟抗戰史詩!160余位駐華外交官參觀抗戰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2025-07-18
- 團結才能共贏 攜手方可共進——中國以高水準對外開放為世界經濟注入暖流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