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餅”做不大 一例一休只會苦勞更苦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2-10 09:52:47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評論説,“一例一休”原是為避免過勞而推動的“修法”,然而自上路以來卻是後遺症不斷,除了漲價、週末歇業造成民眾負擔外,許多人內心存有不少疑惑。為何“一例一休”無法扭轉苦勞現象?問題的根本在“低薪”,然而造成低薪的原因,不就是當局無法把“經濟的餅”做大,反而用僵化的勞動條件,框住新興産業與知識科技的成長。
評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新任“勞動部長”上任第一天,臺鐵産業工會就為“依法請假”被“交通部”記曠職而上凱道陳情,測試林美珠營造“勞資對話”的能力。同樣由“交通部”主管的郵局,原計劃因應“一例一休”而取消週六營業的140多個據點,亦順應民情同意加班、恢復上工。表面看似勞資合意,實則新“內閣”“立威”成功,卻也為引爆爭議的源頭“一例一休”埋下“轉型正義”的伏筆。
“一例一休”原是為避免過勞而推動的“修法”,然而自上路以來卻是後遺症不斷,除了漲價、週末歇業造成民眾負擔外,許多人內心存有不少疑惑,像臺鐵産業工會成員就想問“我有真正週休二日嗎?”;而一些客運業駕駛反倒擔心“沒了加班,收入減少,日子難捱”。
正如台灣《今週刊》“一例一休滿意度調查”所顯示,僅6.2%的受訪者認為新制有助於避免過勞,有45.2%覺得此舉對減少加班還是沒幫助。而僱主因應人力成本增加的方法,不是轉嫁至消費者身上,便是威脅員工生計,因此有34.6%的人表示擔心收入減少,僅8.7%認為收入會增加。
蔡當局力倡“轉型正義”,不正是想改變過去的“不正義”,但為何“一例一休”無法扭轉苦勞現象?問題的根本在“低薪”。由於賺錢不多,難以過好日子,使得不少人得通過加班提高所得。然而造成低薪的原因,不就是當局無法把“經濟的餅”做大,反而用僵化的勞動條件,框住新興産業與知識科技的成長。
但新制並非一無是處,目前餐飲、零售業已開始減少工時,只是想改變台灣人習以為常的“便利店”服務模式,仍需有配套。否則“一例一休”的“四好”,即縮工時、強制7休1、休息日2.67倍的加班費,和未休完的特休假可換薪,就會變成什麼都沒有。
既然林美珠表示“過去未完成的我全收下”,願推動“勞資對話”解決問題,那麼就請用“一例一休”的“四好”,為社會帶來“向上提升”的動能,而非需要勞工自立自強,才能免於“向下沉淪”的夢魘。(林昭禎,作者係台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