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國最“老”城市如何做好“養老”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3-09 10:37:36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康復師帶著社區老人做毛巾操。王燁捷/攝
長者照護家園中,早晨剛剛整理好的老人床舖。王燁捷/攝
“老齡化”這個詞兒,對當今的中國而言,已經不再是“別人家的”陌生詞了。老齡化如今正成為關係到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話題。
上海的情況尤其如此。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5年年底,這座以摩登、時尚享譽全球的城市,已經累積了436萬名6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佔全市戶籍人口的30.2%。
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加上相比發達國家略顯滯後的養老服務體系,給這座城市帶來巨大挑戰。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發現,一種新式的“社區養老”模式正在上海全市鋪開,相比綜合養老機構,它更適合大部分老年人,也更“親民”。
高於“早教機構”標準的老人照護服務
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的一個老舊小區裏,“藏”著一間在老年人群體中口碑極高的“長者照護家園”——硬體裝修堪比四星級酒店,軟體服務高於五星級標準。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這間總建築面積達到1060平方米的長者家園,乍一看上去,更像是一間設施完備的“早教機構”。
樓梯上每一級臺階,都用色彩明快的貼紙標注了“步數”,從一樓走樓梯到二樓,老人會得到一個大大的嘉獎——恭喜你完成本次“登高之旅”,走完全程有24級臺階;每一張床位旁,都擺放了老人喜愛的卡通靠墊、家人照片,需要私人空間時,木質移動門一拉,即可擁有一個單獨的小房間;活動室裏,一塊小黑板上寫著“四和十”的打油詩,這是今天的課程內容之一,幫助老人鍛鍊口腔肌力;在失智老人區的地板上,貼著1~12步的標簽,這是老人每天鍛鍊的“起點”和“終點”,因為記憶力衰退,連最基本的按標簽走路對一些老人來説都是一種“鍛鍊”。
如果不告訴你,你恐怕想像不到,這是一間政府辦的公益性養老機構。無論從服務,還是從硬體條件來看,這似乎都不應該是“政府兜底”的服務,而更像是一間市場化“早教機構”。
據上海市民政局老齡工作處處長陳躍兵介紹,上海“十三五”期間的養老目標,已經從過去的普惠型養老服務,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過去講政府兜底、政府辦養老機構,感覺都是水準很差的服務。現在我們由政府提供場地,請社會機構入駐,老人自己支付一小部分費用的方式,提供更有活力的服務。”
從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市陸續在中心城區開展像陸家嘴長者綜合照護家園一樣的“長者照護之家”,這種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的社區養老設施,能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綜合的養老服務。目前,上海全市已有73家長者照護之家,預計2017年年底,將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的街區全覆蓋。
新模式誕生,政府不再“直接辦”養老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養老服務模式可以被簡單概括為“9073”——就是家庭自我照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為一體。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
到了“十三五”,新的老齡人口發展情況對養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海,綜合服務供給體系被更多地強調。最理想的狀態是,“90、7、3”三類人群可以由同一個為老服務機構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過去,政府辦的養老設施,以滿足健康、低齡老人的需求為主;現在,社區裏失能、失智、高齡獨居老人越來越多,這部分剛需,我們怎麼滿足?”陳躍兵説,上海的解決方案是政府和社會企業一起辦養老服務機構,老人享受服務自己再掏一些錢。
以陸家嘴長者綜合照護家園為例,它所處的地段和樓棟,原本就是社區內的公共設施,地方政府通過招投標的形式,購買了上海福苑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這家養老服務機構,從裝修這個環節開始,就全程介入長者照護家園的建設。
福苑養老的諮詢部經理于淩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處場地的裝修、空間利用、諮詢策劃自己全部參與,“除了硬體設置更合理外,服務人員的聘請,也都由我們全程進行管理。”
這間長者照護之家,有康復師、護士、社工、志願者等多種類型的服務人員,而服務人員的多少由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區範圍內的老人實際需求數、按照全市統一標準要求機構配備。
這天早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一樓非失能區的老人們,正跟著康復師做每天例行的毛巾操,這種簡單的、把毛巾扭來扭去的操,據説可以有效鍛鍊老人的手指活動能力。
這裡滿打滿算總共只有32個床位,和30個托位(“托位”即日間託管老人的接待能力——記者注),而一個社區裏,哪些老人可以入住、哪些老人不能入住,是個關係到公平性的大問題。
獨居老人鄭阿姨通過微信平臺“陸家嘴在線”報名,順利住進了長者綜合照護家園。她在14天前,因為腿部骨折住院開刀,出院後,直接住進了長者家園的兩人間。在這裡住一天,她需要支付大約150元的護理費,另加伙食費,這一收費標準,全市統一。
每天晚上,值夜的阿姨會幫助她起夜如廁,“態度很好。有的老人一個晚上解手四五次,阿姨都沒有怨言。”這比自己每月花費五六千元請一名住家保姆要划算得多,“保姆又沒有護工資質,很多人聽説要照顧老人,頭也不回就走了。”
鄭阿姨介紹,自己在醫院住院期間,就通過網絡遞交了申請,後來街道社工直接到醫院來評估她的病情,通過評估後才得以入住長者家園。
這套評估體系,據陳躍兵介紹,全市統一,它的全稱是“市級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各種細緻的標準,將不同情況的老人分為6個等級,有的人可以完全享受政府“兜底”服務,但更多的人,經評估可以“自費一部分、政府貼一部分”地享受服務。所有申請者信息全部存儲在系統中,方便查找、監管,統一調配資源。
服務好“失能”“失智”老人才叫能“兜底”
上海對這些長者照護之家的一個基本要求是,可以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務。陳躍兵説,過去公辦養老機構總是找不到合適的“市場化道路”,但如今,隨著國家政策逐漸開始允許民營養老服務機構進入,公辦機構也找到了一條合適的市場道路,“除了民非組織,我們也鼓勵有責任心的企業參與運營。”
能不能為失能、失智老人的剛需提供服務,成為“競爭”的一個焦點。
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數量迅速增加。最新統計顯示,全國失能失智老年人超過4000萬,他們的養老及醫療問題直接影響1億多戶家庭。
在上海,滿頭白髮的失智老太徐阿姨,多次走丟。最近,她的家人在實在看護無力的情況下,把她送到了社區長者照護之家,等待評估。評估期間,長者之家允許她先暫時住在這裡,接受看護。
“這真正是政府需要兜底的人群,幫了大忙了。”徐家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為了徐老太的託管問題,全家人跑過不下10家養老機構,均不予接納,“風險太大,都不願意接。”
那麼,政府和社會機構合辦的長者之家,在如此高風險的情況下,又有什麼底氣來為失能、失智老人兜底呢?
于淩告訴記者,過去不是機構不願意管失能、失智老人,而是“不敢碰”這個群體。“從管理角度來説,只要管理到位,基本不會存在太大的風險。但是,大家一方面怕萬一,另一方面又不太願意支付高昂的管理成本,所以都愛‘搶’健康老人。”于淩介紹,現在的情況是,一個養老服務機構如果想要與政府合作搞養老,那麼除了接納一個社區內的健康老人外,失能失智老人也是“標配”。
相比過去,現在服務失能失智老人更加“保險”。
據悉,上海從2015年開始,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從內設醫療機構、招用專技人員、品牌連鎖經營3個方面,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獎補。為幫助養老服務機構防範運營風險,上海還推出了“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由市、區與養老機構三方共同承擔保費。
截至2015年年底,參保養老機構佔全市總數的87%,百床發案率呈下降趨勢。
從2017年1月開始,上海還推出了涵蓋服務人員、服務對象以及涉及第三方責任的社區養老服務綜合保險,幫助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降低運營風險。
每一家養老服務機構,未來在上海市民政局都有“一個分數”。上海目前已對200多家養老機構進行評定,從設施設備、管理水準、服務品質、社會信譽等方面進行評估。按計劃,將用兩到三年實現上海全市養老機構等級評定的全覆蓋。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手拉手”!中國鏈博會打造世界“共贏鏈”2024-11-29
- 澳門故宮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啟用2024-11-29
- 12月1日起赴港澳旅遊“一簽多行”“一週一行”陸續實施2024-11-29
- 這場跨越海峽的“青春之約”成為兩岸交流的靚麗風景2024-11-29
- 泉州走進台灣 泉州特色文創在台北大稻埕展出備受歡迎2024-11-29
-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廈門海滄區舉辦海印放火獅民俗文化節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