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須揚鞭自奮蹄——臺籍委員王天戈的履職故事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3-09 09:26:15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臺籍全國政協委員王天戈。(中國台灣網 吳曉寒 攝)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今年3月,臺籍全國政協委員王天戈再一次來到北京參加“兩會”。談及 “一屆半”的政協委員履職經歷,他笑稱自己是上述的老牛,“下一屆做不做委員還不知道,所以真的會更加有緊迫感”。
王天戈説,“兩會”時間有限,更多的工作仍需在會後去履職,同時作為全國政協常委,他還要參加多次政協常委會。王天戈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更要努力的盡好責、履好職,他為能有更多機會去發揮委員的作用而感到欣慰。
小小柴火垛,綠色環保夢
履職期間,“環保”是王天戈一直關注的焦點,在他看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不隨處丟放垃圾,這是最簡單的”,他表示只要每個人都能約束自己,我們的社會環境就會好很多。是什麼吸引他熱衷於環保事業?那得從當年搞新農村建設調研談起。因為有在農村工作的經驗,王天戈對農村環境很熟悉,調研時他發現,現在的農村建設已經比以前好很多。“路也直、也平,街道上還有圍欄和路燈”,這些年農民的收入水準提高了,房子建的也很漂亮,他笑稱,“看到農村的居住條件我們城裏人都很羨慕”。唯一讓他覺得突兀的就是家家戶戶院裏的柴火垛,“這個柴火垛一堆,就明顯的把農村標誌表現出來了。所以當時就考慮,怎麼能把它消滅掉”。自此,改變農村用能結構、消化秸稈、改善環境這一課題,就成了王天戈心裏的惦念。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年一個簡單地想法,一研究就是十多年。
説起這項研究的開展,王天戈還分享了一段趣事。“有一天我就在想,我自己説已經研究十年了,誰能證明?”後來在2008年5月末吉林省政協《協商新報》上找到了豆腐塊大小的一篇文章,對臺盟吉林省委開展沼氣池調研進行了報道。“你看,我還是有證據的”,王天戈笑著説,那時候已經調研到沼氣池了,説明這項工作開展了可能不止十年。
確定研究思路後,從單純的想要消化秸稈到鼓勵種植能源植物,再到提倡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王天戈在“做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在生物質能厭氧發酵研究過程中,為了尋找理想的大型厭氧裝置,從黑龍江到海南島調研足跡遍佈十多個省,考察過的企業、看過的厭氧裝置、開過的座談會已經記不得有多少了。在河北他遇到了一位農民,也是生物質資源應用的愛好者。“他做了四十多年研究,從第一代地上厭氧裝置到現在的地下厭氧裝置,已經是第八代産品”,王天戈難掩眼中的興奮,直言這位農民朋友為他的生物天然氣産業發展研究打開了一扇窗。“現在我們有一個180多人的微信群,每天都在討論秸稈生物轉化的問題,很熱鬧,也很令人感動”,讓王天戈欣慰的是,追求綠色環保這條路上不再是形單影隻,還有一群人結伴同行。
2016年7月7日,王天戈參加了主題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全國政協雙週協商座談會,並以《把生物天然氣納入國家能源戰略》為題做了口頭髮言,此次會議也為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2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出臺了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生物質能産業增加1960億投資,其中投入到生物天然氣産業1200億。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出臺了農村沼氣發展“十三五”規劃。這對王天戈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作為一名委員,能通過這種形式履職,也是充分發揮作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深深兩岸情,未來盼“當歸”
台灣與大陸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何時回歸”成了王天戈長久以來的牽掛。“我覺得這條路是歷史的必然,應該走的快一些才好”,他表示,不斷加強兩岸交流正是“良方”。
在吉林,王天戈經常會接待來大陸交流的台灣同胞,也見證了他們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去企業參觀、第一次走進學校,“其實多數人都很驚訝”。王天戈説,很多台灣同胞根本不知道大陸已經發展到什麼水準,帶他們到北車集團參觀,看大陸的動車是如何生産出來的、看一汽集團,都對大陸的發展速度直説“不得了”。“有一次帶他們看吉林的歐亞賣場,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商業機構,單體建築面積世界第一,坐著電瓶車在商場裏面轉,台灣朋友看的那叫一個興奮。”聽王天戈用略帶東北口音的普通話侃侃而談,既親切又生動。
王天戈表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多數島內鄉親對大陸不了解。“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讓更多的台灣鄉親能夠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大陸跟他們想像中的、書本中的、台灣媒體報道中的那個大陸是不一樣的。他表示,只有通過這樣的接觸,才能夠更加激發台灣基層民眾心向大陸的情感,才能夠更早的拉近兩岸民眾之間的距離,才能夠更早的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就像俞主席説的,要深化政協委員與台灣民意代表機制化交流,加強與台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王天戈説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2003年在中央黨校臺籍班學習時,王天戈就寫過一篇《臺生工作與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文章。他表示,很多台灣學生在大陸求學過程中會對這裡的變化産生深刻的認識,回家後也會跟家裏的親戚、朋友分享。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就會增加兩岸溝通往來。“當時我就想那個時候的台灣學生,再過十年、二十年,可能就是台灣的中堅力量,他們就會對台灣的形勢、社會走向産生一些影響。”這麼多年過去了,王天戈還是一直在努力,不停地在做這樣的工作。
王天戈自豪地説,目前到島內,朋友真的從南到北、哪都有。“今後的工作中,還是要繼續深入的抓好、深入的做下去,因為只有把青年人的工作做好了,兩岸未來的希望才會更光明。”(完)中國台灣網3月8日北京訊(記者 吳曉寒)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