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大陸關注幼兒教育18年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

 

“我雖在台灣長大,但祖籍山東,是血脈相連,因此我希望我們的民族人才輩出。”在山西省晉中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公益課堂上,一位台灣腔普通話的老師侃侃而談。

 

今年是高敬堯來大陸的第18個年頭了。儘管已年滿58歲,本該在家中享天倫之樂的他還是選擇繼續在各地奔波授課。19日,在河南洛陽師範學院任學前教育學院教授的高敬堯趕來山西,在晉中市婦聯舉辦的家庭教育培訓班上,為近百位普通市民分享育兒知識。

 

“不將就的教育——重新認識您的孩子”,這是高敬堯此次公益課程的主講內容。他認為,每一個兒童都是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家長們的育兒態度需要改變。

 

“我從1999年來到大陸,那時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學業是最重要的,幾乎每個孩子都經過相同的成長階段,個體差異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理念很難被接受。”20日,高敬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

 

從那個時候起,高敬堯決定將工作重心從台灣轉移至大陸,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教育理念,並且一幹就是18年。

 

“堅持。”高敬堯如此形容這些年的經歷,“從最初的‘鐵板一塊’,到後來逐漸鬆動,再到現在的重視,我幾乎見證了大陸幼兒教育理念的變遷。尤其是如今官方和民間都極其重視素質教育,‘填鴨式’教育方式已經不被認可。”

 

高敬堯説,隨著“80後”一代開始為人父母,教育經歷、眼界普遍高出一截的年輕家長們在幼兒教育觀念方面明顯更加開放,他們更加注重培養孩子優秀的個性和品格。

 

“孩子不是附屬品,教育也不能全指望老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很重要。可喜的是,我已經看到了這種改變。”高敬堯説。

 

果不其然。在公益課堂現場,年輕父母們對高敬堯的分享十分認可,課後提問環節甚至因人數眾多而不得不延長時間。

 

“雖然不全是我的功勞,但看到這些我仍感到這18年沒有浪費時間。”高敬堯欣慰表示,“只有科學的育兒方式,才能為培育出有益於社會的棟樑之才打下基礎。”

 

背上簡單的背包,高敬堯説還得趕到下一個城市。這位勁頭十足的台灣幼兒教育專家還沒想著停下腳步休息。“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孩子都是未來的希望。趁著還能走得動,我還要多做一些事情。因為大陸是我另一個家。”(記者:宋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