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謊言成為“政治正確” 台灣缺乏自省能力

台灣《旺報》31日發表評論説,最近的台灣政壇清新了許多,很多人的發言終於向常識趨近。比如柯文哲説“去蔣化”無法解決台灣的問題,而台灣“法務部長”邱太三在“司法院憲法法庭”的言詞辯論中脫口而出“數千來沒有同性婚姻的機制”。當然,政治利益仍然還是他們的首要考慮。

 

台北市長柯文哲著眼于2018年的競選連任,即便民進黨願意再度禮讓,民調不斷下墜的柯文哲還是要爭取台北市淺藍的選票。至於邱太三,雖然馬上就被林全切割,但誰也不會否認,這其實就是當下自蔡英文與決策層的定調,邱太三本人説的也很直白,純粹是因為“同婚對中南部衝擊大”,也正是這一背景,他們這才願意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拿出來説。

 

無論是“去蔣化”還是“去中國化”,其實都是這般經不起推敲的謊言,荒謬之處就在於,這些言論不斷的被重復被宣傳,幾乎就成了現在台灣的政治正確,而一旦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就會被貼上保守、反動的標簽,即便這些人在一段時間內曾經還是政治正確的一方。

 

但是,政治正確並不總是等同於真正的正確,只可惜每一個自詡為進步的社會,都缺乏反省政治正確的勇氣,直到有一天自己要為之付出代價時,才有可能讓部分人有所悔悟。

 

這次香港特首選舉的例子即是如此,泛民大張旗鼓支持曾俊華,恰恰暴露自己當初為反對而反對的虛偽,也正是因為這種前後的巨大反差,才讓港人開始意識到接受當初政改方案的積極意義,這部分人裏面當然有很多人參與過雨傘運動。至於泛民內部的激進派,這次也同樣招致激烈批評。

 

觀察香港的例子再來反省台灣的問題,即可發現,即便蔡當局上任以後不斷的上演“發夾彎”,人們也只是視為政客不意外的作法,對政治的麻木可見一斑。也正是因為這種麻木,所以當有政客適度的轉彎之後,仍然還會有另一部分的政客可以肆無忌憚的對之進行批判。而這種所謂的“誠實”終究還是變成爭取特定政治板塊選民的説辭,而不是真的有在反省。

 

問題還是怎麼辦?怎樣才能讓政客的這份“誠實”不至於再度倒退回去?期待政客和政黨基於良知的反省自然是與虎謀皮,最好的辦法還是尋找一個真正具有社會關注度,同時又可以清楚看到效果的議題,當然,再好的議題也需要明確、可辨識的兩方觀點,如此才有可能證明其中一方的錯誤。

 

以台灣當前的政治氛圍,兩岸問題當然符合標準,可惜深陷理盲的漩渦中。除此之外,核電倒是一個不錯的議題,隨著電力需求的吃緊,到底要不要重啟核電已經成為決策層無從回避的問題。

 

目前看來,所謂第三勢力沒有這樣的自省能力,更沒有這樣的動機,而作為最大反對黨的國民黨,黨內互打正夯,全然無從顧及類似的事情。期待政黨和政客已無可能,民眾又無法自主行事,這註定讓民主化多年的台灣,在理性務實的層面卻比不上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