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為中國經濟加溫

隨著最新數據的陸續出爐,中國經濟再次吸引了海內外的目光。日前,不少經濟界人士指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措施大力推進和外部性、週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一季度經濟繼續回暖已成定局。同時,中國經濟結構得以優化,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為全年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還需進一步做細做實,從而為中國經濟實現華麗轉型積聚新動能。

 

改革促進經濟回暖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將正式發佈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不過,從已經公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工業增加值、進出口增速、全社會用電量、固定資産投資、財政收入、工業企業利潤等相關數據來看,中國一季度經濟回暖已成定局。

 

在日前人民網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共同舉行的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經濟回暖的原因需關注三個方面:首先是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去産能措施開始發力,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改革帶動了上游産品價格回升,進而提升了相關企業利潤。其次,美、日、俄等國家經濟有所好轉,帶動了外貿。第三,房地産行業帶動的産業鏈條變長,同時疊加了一部分經濟自身的週期性影響。

 

事實上,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回暖的“加溫”作用在近日公佈的央企運行情況中就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

 

今年以來,一些處於傳統行業的央企穩步推進去産能工作,剝離非主業、非優勢業務,整合資源培育高附加值産品。石油石化企業調整優化柴汽比,提高毛利水準;鋼鐵企業增加中厚板、冷軋薄板等産品比重,中高端産品産量顯著增多。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120億元,同比增長23.2%,開啟了傳統、新興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雙引擎”。

 

關鍵環節仍需做實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近年來承受下行壓力,有週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主要是結構性失衡、經濟循環不暢。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激發經濟自發增長方面仍有待提升,需進一步將關鍵環節的改革做細做實。

 

例如,對於如何降成本這一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指出,所有的減稅降負活動需要同時伴有中央和地方財政體制改革的相互支持和配套,才能切實保證減輕企業負擔的效果。“地方政府要有自己穩定的財政收入體系。如果不是這樣,減稅浪潮衝擊下的地方政府很可能會想一些別的辦法組織收入,這樣就會對衝中央政府減稅降費的效果。”馮俏彬説。

 

再例如,在去杠桿方面,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蘇罡認為,養老金從全球來看都是期限最長、最穩定,更加追求長期回報的資金,而進一步加大養老資金的積累,有可能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杠桿帶來意想不到的推動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王廣宇指出,培育中國經濟新動能離不開新實體經濟,而後者應是能夠有效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納現代人才就業、生態環保可持續的新型經濟業態。因此,在未來的供給側改革中,應注意依靠新科學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投資範式、新産權環境,同時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

 

華麗轉型前景看好

 

雖然僅憑一季度經濟情況就判斷中國經濟將持續大幅升溫或許為時尚早,但經濟界人士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中國經濟華麗轉型的前景卻普遍持樂觀態度。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在對比中美經濟發展形勢時指出,中國工業規模領先、基礎設施品質高、有鉅額的外匯儲備、經常賬戶享有順差、公共債務率比美國低,因此總體來看,儘管美國經濟還是領先中國,但是雙方差距正在縮小。

 

諾亞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金海年預計,未來中國新供給會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新科技。科技研發跟資本、市場、産業結合,進入良性循環。二是新經濟。中國將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站在全球化角度重新進行産業分工,進一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三是新資本。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將會進一步回歸,注重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從而實現創新和風險的平衡。四是新資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資源與創新都將成為未來增量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專家認為,未來中國應該在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組合框架下,不斷總結“三去一降一補”推進過程中的經驗,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統籌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步伐,從而實現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一步“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