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生陳文成:尊重歷史 有所擔當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5-27 11:46:17 | 來源: 海峽之聲網 |
“放在我面前的一張張照片、一份份證據,讓我嘆息、讓我不由自主地落淚。生命原來如此脆弱,脆弱得一文不值。手無縛雞之力、投降求饒原來也換不來茍延殘喘。我生平第一次感覺到恐懼,恐懼歷史、恐懼真相、恐懼人性……”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走出來,陳文成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那遍地的屍骨和血腥的照片,陳文成怎麼也不能相信1937年的南京,這個當時還被稱為“首都”的地方,有長達四十余天的屠殺,城內平民無論男女老少,無論白天黑夜,都逃不過日本人的尖刀和利刃,也逃不過自己的生命和命運被日本士兵以遊戲嬉鬧的方式殘酷地結束。
而這些,都在顛覆著陳文成一直以來的認知。從小在台灣出生長大,在台灣受教育,書本和學校告訴他的是,19世紀中葉開始世界列強對華戰爭、八國聯軍衝進了紫禁城,還有那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唯獨沒有提到的是“南京大屠殺”。
而在此時,當這一事件真實的還原在陳文成的眼前時,他有些猝不及防、不知所措,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懼。這種恐懼不僅僅源自眼前所呈現出的殘暴和絕望,還有一種被真相掩埋那麼多年的恐懼。“為什麼人權在貪念和侵略下會消失無蹤,為什麼黑暗和齷蹉的歷史會被掩蓋,為什麼即使傷口被揭開千萬遍我們仍然選擇反復紀念反復強調?”一連竄的疑問讓陳文成迷惑,也讓他感到憤怒。
他突然想起了2015年12月,自己曾經在知乎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文中提到因為撰寫南京大屠殺紀實書籍,最後飽受日本人殘暴中國人的史實所折磨而自殺的華裔年輕女作家張純如的故事。當時許多人不理解在和平年代,為什麼還會有像張純如這樣的人去研究戰爭,研究南京大屠殺,甚至還為這個而失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這一刻陳文成終於明白,“當你越接近真相時,就越希望喚醒一個沉睡的世代。”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説,“戰後日本政府並沒有正式道歉,其參拜的靖國神社中仍供奉著侵華戰爭中的甲級戰犯。可憐的日本人民也活在一種“集體失憶”中,並不是因為苦難太過痛苦而選擇遺忘,而是人為地把它刪去。要説(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關係就是,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現在站的這塊土地上, 曾發生過一場大屠殺,迄今為止,只過去了短短的79年。”
陳文成知道,沒有人會喜歡黑暗和傷痛,但是,只有尊重歷史、還原真相,才是邁向光明的通道,才是和平的方向。這個願望,不僅要在那些苦難的倖存者的心裏,也要在現代人的心裏;不僅要在大陸人民的心裏,也要在台灣同胞心裏;更要在世界人民的心裏。
除了在北京體育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外,陳文成還有一個社會頭銜——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大陸事務委員會青年部副部長,在這個職位上,陳文成接收過不同的訊息、也聆聽過台灣青年的不同聲音。他知道,台灣的現代史也是一部日本的殖民史。日本對台灣統治了整整半個世紀,日本對台灣的影響,特別是文化和教育的影響,漫長而深遠。在許多和他一樣的台灣人眼中,日本人大多謙遜有禮、內斂克制。而由於諸多歷史原因,台灣大多數人對日侵華戰爭、尤其是其細節和殘暴並不是十分了解。一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這段歷史並沒有被詳細描述;二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長久來在台灣(人)眼中形成的較好的印象。可是,這些並不是歷史可以被輕易抹去或一筆帶過的理由,作為曾經、或者父輩曾經備受日軍侵華苦難的人們,有權利知道這些歷史的真相,有權利去了解去判斷這些慘痛和教訓,更有權利去紀念去銘記。
陳文成説,作為青年人,在“事業”之外,他還要有“志業”,還要有“擔當”。
這份“志業”是積極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的樸素心願;這份擔當,是關於歷史真相的傳遞,是關於兩岸和平、東亞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的宣揚,更是關乎兩岸共存共榮的責任。海峽之聲南京26日訊(記者:王倩 程娟娟 )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