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應思考:如何給花蓮人一條安全回家路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6-01 16:12:27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端午期間,台灣蘇花公路蘇澳至東澳九宮裏路段坍方,進出花蓮逾萬旅客被阻在路上。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花蓮人需要一條回家的路,特別要強調“安全”。“給花蓮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全然是工程問題,務實之計,必須儘速完成土地基本數據建置,讓道路開發取得科學的支撐。花蓮對外交通除陸路改善,海運也需納入常態規劃,而不僅是陸路出問題的“備援”角色。
社論摘編如下:
端午假期,台灣蘇花公路蘇澳至東澳九宮裏路段坍方,進出花蓮逾萬旅客被阻在路上,甚至多開十小時車繞南回才回到西部。但是,“給花蓮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全然是工程問題,務實之計,必須儘速完成土地基本數據建置,讓道路開發取得科學的支撐。花蓮對外交通除陸路改善,海運也需納入常態規劃,而不僅是陸路出問題的“備援”角色。
台灣公路興建,有嚴謹的鑽探、地質調查,然追溯至清末沈葆楨來臺後的蘇花省道興辟,其實談不上科學支撐,是日據時期理蕃路、步道、臨海道串接而成,光復後又數度改善,才略具雛型。然而,順著山形、溪谷開闢的道路,天災的不確定性非常高,因為缺乏土地基本數據可參酌。
糟糕的是,台灣迄今沒有完整的土地資料建置。九宮裏此次崩坍路段,之前3天降雨不到50毫米,也無地震,竟然落石高差接近180公尺,幾乎是全山壁崩離,顯見此處環境劣化;照理應勘定後劃為環境復育區,遺憾的是我們的土地數據還在建置。
東海岸、太魯閣的公路落石頻繁,公路養護除坍方搶通,至多每天清晨巡路清除山頂“浮石”,對山體安全、復育則無著力餘地。另個問題是道路路廊選訂,雖然臺當局“交通部”訂有技術規則,但常攙入政治、環境角力;九宮裏坍方蘇花改一期工程路段,即被批評是環保與政治的妥協。
面對頻繁坍方,搶修單位最常用的工法是挖填方,把崩坍的山體向內鏟削,産生的土石方推下山谷或岸邊,堆積、夯實成路基,鋪上瀝青就算完工。這次蘇花搶修採貨櫃工法,堆置貨櫃做為擋土墻,也只是阻擋小落石的緊急處置。這些搶修工法,雖是受限環境不得不然,但其實並不牢固;路基如此,崩坍的山體沒有岩錨固定,下次降雨、地震,隨時可能再崩坍。
蘇花塞車惡夢,臺當局“交通部”的調度慢半拍,28日封路,中橫、南回全塞爆了,30日才想到海運應派上用場。因為官員們的冷氣辦公室與現實脫節,臺當局“交通部”所訂“蘇花段海運備援標準程式”,規定陸運斷了才啟動海運“備援”,而不把海運當常態運具。
花蓮人需要一條回家的路,特別要強調“安全”。搶通有其必要,但更要弄清楚工程條件,地質破碎、陡峭山壁的不利條件下,不是硬幹能解決問題。還是需先確認環境承受力,在可承受的前提下著眼永續重建,否則將有搶修不完的坍方。
藍色公路備援奏功,應能讓花蓮人及臺當局“交通部”跳出“蘇花改”的死衚同,重新思索如何營造安全回家的路。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