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裝上金融發展新引擎

香港,裝上金融發展新引擎

位於香港中環的中銀大廈、匯豐總行大廈和渣打銀行大廈是香港金融業的象徵。這三家銀行也是香港的發鈔銀行。

 

香港,裝上金融發展新引擎

開通于2014年的滬港通,打通了上海與香港兩地股票市場,揭開了兩地金融互通的序幕。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

 

6月7日,被境內外投資者廣泛關注的債券通有限公司終於在香港宣佈成立了。這家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與香港交易所聯合出資成立的合資公司,將為債券通相關交易服務提供支持。這就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將可以通過債券通公司買賣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各類債券。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也因此又多了一項職能:境外資本進入內地債券市場的服務窗口。

 

“‘債券通’是加強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里程碑”,在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看來,這是國家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又一重要舉措,是香港金融發展的新機遇。

 

國際金融中心成色不減

 

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港到成為與紐約、倫敦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締造了一個城市的傳奇。然而回歸20年來,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唱衰卻從未消停,先是質疑“一國兩制”的可行性,後又因上海、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興起而貶低香港的競爭力。

 

面對這些唱衰論調,陳茂波選擇用數字回應:回歸20年,香港股市市值從3.2萬億元(港幣,下同)增長到26萬億元;2016年,香港首次上市集資活動總額達1950億元,蟬聯全球第一;香港有超過150家持牌銀行,銀行業對外交易量超過2.3萬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六;全球首100家銀行中,超過70家在香港經營業務……

 

除了這些耀眼的數字,香港金融管理局署理總裁余偉文認為,最能檢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成色的是兩次金融危機。

 

“回歸以來,我們經歷的兩次金融危機對香港的衝擊都不小,但我們的金融系統經受住了不同危機的震蕩。”余偉文坦言,在香港這樣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中,維持金融穩定是艱難但又至關重要的工作。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人心惶惶。特區政府頂住壓力,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入市擊退國際金融炒家,維護了香港的金融穩定,也穩住了人心。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陳維民回憶那場危機時説:“金融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金融穩了經濟才能穩,經濟穩了人心才能穩。我們後來想的是,怎麼樣監管才能不出亂子。”

 

陳維民介紹,經歷了1998年金融危機的香港採取了大量鞏固金融系統穩定的措施,“所以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就穩住了整個香港的銀行系統,金融體系還是保持了相對穩定。”

 

比之1998年,香港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時就從容得多:對銀行取款進行了全額擔保,讓下屬公司配合一些政策對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一些擔保,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危機都是難以預測的,但我們有足夠強的防禦能力和應對能力,就能給市民信心,更能給國際投資人信心。”余偉文表示。

 

悄然轉變的“超級聯繫人”

 

在內地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是重要的外資來源地,也是國際企業進入內地市場重要的“超級聯繫人”。正是借著內地對外開放的東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以不斷鞏固。而今,內地全面開放格局已形成,國際資本、技術、人才進入內地的渠道更加多元。香港的獨特作用還能如何凸顯?

 

陳茂波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他表示,香港的作用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已經經歷了悄然的轉變。“國家發展到現在,對外開放就不單純是招商引資了,而是要走出去。” 陳茂波相信,香港依然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前進基地。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商號發展成為世界500強的商業巨頭,作為較早來港發展的內地企業,華潤集團的崛起足夠有説服力。“華潤能處於今天這樣的行業領先地位,香港優良的商業環境和成熟的資本市場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接受採訪時盛讚了香港對華潤發展的功勞。他認為,華潤不僅借助香港的平臺完成了大規模的融資,也在滿足香港資本市場對企業規範化運作的監管要求時,改善了經營機制,優化了公司治理結構。

 

有著類似感受的企業絕不止華潤一家。據特區政府統計,自1993年內地第一家企業(青島啤酒)來港上市,內地企業在港集資總額已達7000億美元。現時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超過1000家,總市值2萬億美元,佔市場總值逾六成。

 

陳茂波也看到,在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是最佳的引路人。”他認為,香港的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與國際機構打交道的經驗很豐富,在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充當爭議調解中心,“香港是唯一既適用普通法,又可以講中文的地方。”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則對香港的新角色有更加細緻的觀察。“內地企業做境外的項目,人家總拿國外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裝備,覺得我們內地的標準不符合他們的要求。”蔡冠深表示,這時候,香港業界的溝通優勢就凸顯出來了。跟他們解釋了以後,把詳細的技術資料給對方提供了以後,對方就明白其實我們的國標一點都不比別人差,甚至於我們的水準更好,價錢更便宜。“所以在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協助把內地的技術標準帶出去,讓我們的行業標準逐漸成為國際標準。”

 

金融發展的新機遇

 

儘管經香港進入內地的國外資本量在減少,但香港也在服務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發現了香港金融發展的新動力。

 

隨著“一帶一路”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開始到境外發展,但余偉文發現,內地企業光憑自己很難找到國際投資人。“香港的優勢是有著強大的國際網絡和健全的金融市場。”余偉文表示,香港的中間人角色和平臺作用依然突出,只要香港能為各方繼續提供週到的服務,仍然會吸引和聚集越來越多的企業。“我們剛做好一個投資清單,幫助內地企業和國際資本牽線搭橋,給他們到海外投資提供風險管控方案。”余偉文介紹。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香港被定位為離岸人民幣的“樞紐”。對這一定位,蔡冠深認為是“獨特而顯要的”,“不論其他地方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得怎麼好,都只能被視為業務中心,但樞紐的角色就表明瞭香港在這個業務領域的核心地位。”他強調,這是香港主動提升競爭力必須牢牢抓住的機遇。

 

據香港金融管理局外事主管劉中健介紹,香港自2004年成為第一個開展人民幣業務的離岸市場後,迄今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最多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産品種類。2016年,全球約七成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額是經香港處理的。

 

與離岸人民幣樞紐角色相配套的,是近些年兩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工程,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相繼推出。“內地在未來10年、20年都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亮點,會對世界更有吸引力,我們的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也將在未來的國際金融市場上有著更重要的分量。”劉中健顯得信心滿滿。(人民日報記者 馮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