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將讓萬物互聯夢成真

5G商用將讓萬物互聯夢成真  

 

從國際通信標準組織3GPP對外公佈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官方Logo,到我國今年將正式開啟的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當前的通信運營商、晶片廠商、終端廠商都在開足馬力投入5G建設。海量數據、海量機器、海量行業的特點,將使5G真正地成為萬物互聯的紐帶。5G的應用不僅將帶動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更將催生出巨大的市場空間——

 

6月12日,2017年IMT-2020(5G)峰會在北京開幕,在這場峰會上,有關5G的研究和試驗成果集中亮相,移動通信和相關行業專家就5G關鍵問題開展了充分溝通,5G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清晰。對於普通用戶來講,最關心的依然是峰值速率快4G十倍的5G,到底能給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在專家們看來,5G並不是4G+1G那麼簡單。英特爾通信與設備事業部無線標準首席技術專家吳耕告訴《經濟日報》記者:“5G是全球産業升級的期待,也是一個顛覆性的起點。”通信專家、飛象網總裁項立剛表示:“5G不僅僅是一個通信技術,它實際上是整個信息社會發展的基礎,一個長期發展的重要力量。”高通工程技術副總裁莊思民則認為:“不再僅僅是手持終端和網絡基礎設施,5G將能夠改善眾多行業的連接能力,提升用戶體驗和生産效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逐步釋放

 

在此次峰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了《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計到2030年,直接經濟産出將達到6.3萬億元,經濟增加值2.9萬億元,並提供800萬個就業機會,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白皮書》顯示,按照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預計當年將帶動約4840億元的直接産出,2025年、2030年將分別增長到3.3萬億元、6.3萬億元,10年間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9%。

 

在5G商用初期,運營商大規模開展網絡建設,5G網絡設備投資帶來的設備製造商收入將成為5G直接經濟産出的主要來源。預計2020年,網絡設備和終端設備收入合計約4500億元,佔直接經濟總産出的94%。在5G商用中期,來自用戶和其他行業的終端設備支出和電信服務支出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上述兩項支出分別約為1.4萬億元和0.7萬億元,佔到直接經濟總産出的64%。在5G商用中後期,互聯網企業與5G相關的信息服務收入增長顯著,成為直接産出的主要來源,預計2030年,互聯網信息服務收入將超過2.6萬億元,佔直接經濟總産出的42%。

 

雖然産出以萬億元計,但專家卻表示這個數字並不“離譜”。中科院聲學所教授侯自強表示,5G已經不單純是通信行業的事,是各行業各産業的大融合。項立剛也表示:“這個預計不誇張。原因在於,5G不僅僅是一個通信技術,也是‘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各行各業的長期發展,都會需要5G的力量。”

 

“萬物互聯”即將實現

 

“去年曾經有一段時間VR(虛擬現實)的概念很火,後來為什麼逐漸沉寂了呢?就是因為如果要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它的數據傳輸速度要達到現在4G的10倍以上,只有5G才能滿足。”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許志遠這樣告訴記者。

 

但在他看來,5G並不僅僅意味著對頻寬和網速有需求的單一“黑科技”們“飛入尋常百姓家”,還在於能夠産生強大的綜合解決方案。“5G有三個特點:海量數據,海量機器,海量行業。從第一代移動通信到4G,以圍繞人為中心的,但5G將實現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數據交換與互動,這是一個巨大的轉向,智慧的物聯網成為可能。”

 

比如,無人駕駛的真正實現。中國移動政企客戶部交通行業解決方案部項目經理曾鋒告訴記者:“現在自動駕駛一般是感知、決策和控制,通過5G,車和車之間可以相互共享位置和狀態,特別是逆向超車、車隊協同,這些重要的場景對網絡的高可靠性和低時延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來看只有5G通信能夠滿足。”吳耕則介紹説,英特爾已經在今年1月份發佈了業內首個面向無人駕駛的5G平臺和完整的可擴展端到端系統。“例如把汽車感測器數據上傳到機器學習系統、實時下載高清地圖、空中固件和軟體升級,這個專門針對汽車行業設計的平臺讓汽車製造商能夠開發並測試各種5G使用場景和應用。”曾鋒説。

 

工信部IMT-2020推進組專家羅振東則認為,5G基礎上的萬物互聯,開啟了通信行業與其他各個行業相互結合的起點。“比如在醫療領域裏的遠程手術,同樣需要體量巨大的實時數據傳輸。在工業製造領域,機器視覺、實時決策,特別是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溝通,這些場景都需要有5G來作為保障,從這一點來看,5G將為各個産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大方向。”

 

當數以億計的物聯網設備被5G網絡連接在一起,智慧城市也就能提升到更高水準,華爾街的研究報告表示,新一代智慧城市計劃將利用5G網絡和人工智能去完成公共安全、交通、自然災害應急等任務。

 

“但5G時代真正的‘殺手級應用’什麼樣呢?就像之前人們很難想像到移動支付會成為這一代通信技術的‘殺手級應用’一樣,只有當5G真正來臨,當計算和通信的融合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很多原先我們無法想像到的應用就會自然而然的生長出來。”吳耕表示。

 

正式商用還需“闖關”

 

5G試商用的“路線圖”正在逐漸清晰。中國聯通網絡建設部副經理馬紅兵表示,中國聯通在今年下半年可能會尋找城市開展5G技術驗證和組網驗證,2019年會針對預商用作業部署。中國移動也表示,將在今年和明年分別啟動外場試驗,並開展面向商用化規模實驗。但在5G商用的道路上,目前還需攻克三道難關。

 

第一關是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坦言:“雖然我國從技術概念階段就積極參與,但全球統一的標準還未形成。”不過,好消息是,和過去每一代通信技術至少有兩個互相競爭的技術標準不同,在5G上産業界就標準統一形成了共識。“只有這樣,世界各地的智慧設備才能實現無縫互聯。”羅振東透露説,“明年年中會針對5G的部分場景完成第一版標準,到2019年下半年會完成包含5G全部場景在內的第二版標準”。

 

第二關是硬體。三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代君表示,萬物互聯時代,未來的終端將呈現的多種形態,不同終端接入到網絡中對5G會有不同的需求,這對終端設計將帶來很大的挑戰。吳耕則表示:“在5G時代,智慧設備不能再稱為終端,它不再是通信終止的點,而是新形態網絡的起點。同時,如果5G設備計算能力不提高,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高的速率。因此,要尋找通信和計算最佳的平衡點,讓計算和通信形成‘乘法效應’。”

 

第三關是融合。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終端所總工劉光毅表示:“通信行業和垂直行業的跨界融合是5G的關鍵。”這就意味著,政府機構、行業組織、通信運營商、電信設備製造商、垂直應用領域的企業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單打獨鬥,還需要加強溝通和協作,共同打造全新的5G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