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國經濟新氣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MAIN201710101206000272027848295

 

8月7月—9月19日,《人民日報》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內推出“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每天用八個版的篇幅,全面展示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五年來的生動實踐和取得的不凡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從8月7日至9月19日,《人民日報》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內推出“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每天用八個版的篇幅,全面反映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很不平凡”的五年裏,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生動實踐和不凡成就。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按照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大決策部署,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交上了砥礪奮進五年來的實踐報告和對重大歷史使命的莊嚴答卷,如同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人們面前展開。

 

經濟發展

 

穩中向好,“顏值更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406293335139766886

 

2013年,曾經以兩位數高增長引領全球經濟的中國,在經歷了連續十幾個季度的增速放緩後,經濟增速降到8%以內。

 

面對種種質疑憂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密集調研,冷靜觀察,縝密思考,深入研究,對中國經濟形勢作出全新的判斷,對經濟發展作出高瞻遠矚的部署。

 

2016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首次邁上“70萬億元”臺階,比上年增長6.7%。

 

6.7%的增速,領跑全球,是世界經濟最大的動力源——在“70萬億元”高基數之上的中高速增長,每年的增量比前些年兩位數增長時還要多,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全年的國內生産總值。

 

更重要的是,經濟形勢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顏值更高”。

 

經濟大省廣東2016年全省生産總值7.95萬億元,連續28年全國第一。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署名文章中談道,“通過抓創新發展,過去幾年廣東經濟不僅保持了平穩增長,而且品質、效益、結構都有了明顯改善。”

 

12個省份服務業撐起當地經濟“半邊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446856654412703254

 

5年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50%,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服務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體。

 

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20個省區市達到了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最高,其中12個省份佔比超50%,撐起當地經濟“半邊天”。5年中,山東、四川、湖北、浙江、江蘇産業結構實現了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標誌性轉變。

 

在湖北,“該輕的變輕了”,第三産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該重的變重了,裝備製造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8.5個百分點;該高的變高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5年增長3倍,居中部第一,光纖通信、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北斗導航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走在全國前列……

 

在一些第二産業比重相對較高的地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穩步提升。比如,寧夏、內蒙古、河南、福建、河北等省份,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較2012年有大幅提升。

 

傳統工業大省也打響了服務業發展攻堅戰。比如,吉林省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突破40%;青海亦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今年上半年服務業佔比提高到44.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鐵銹地帶”突圍

 

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河北踐行‘四個意識’、向黨中央看齊的具體行動,也是現實需求、大勢所趨。”河北省省長許勤對《人民日報》記者談道,河北是傳統工業大省,是全國唯一的鋼鐵煤炭去産能“雙先行”省份,長期以來産業結構偏重,鋼鐵、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的45.4%,萬元GDP能耗高出全國平均水準近60%,發展的品質效益不高。“可以説,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北的經濟發展就難以為繼,沒有出路、沒有未來。”

 

近年來,河北將鋼鐵煤炭去産能作為標誌性戰役,嚴格落實環保、能耗、水耗、品質等6類嚴於國家的地方標準,倒逼過剩産能退出。2013年至2016年全省壓減煉鋼産能4438萬噸、煉鐵4376萬噸,其中2016年壓減煉鋼産能1624萬噸、煉鐵1761萬噸。今年上半年壓減退出煉鋼産能1572萬噸、煉鐵1408萬噸,全部取締“地條鋼”,堅決防止“死灰複燃”。

 

“在去産能、調結構、治污染的情況下,經過不懈努力,河北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呈現速度回升、結構優化、品質提高的良好態勢。”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説。

 

去年以來,河北全省裝備製造業增加值超過鋼鐵工業,成為第一大支柱産業。裝備製造業2016年增加值邁上3000億元臺階,今年上半年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

 

能源大省山西也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堅定推進煤炭減産量、去産能。“去年壓減煤炭産量1.4億噸,退出煤炭産能2325萬噸,均為全國第一,促進了煤炭供求關係的平衡,扭轉了山西經濟困難局面。”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説。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上半年,山西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大幅上升,GDP增長自2014年一季度以來首次實現與全國同步;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顯著提高,規上工業企業同比扭虧增盈416.3億元;經濟結構和發展動能持續改善。

 

山西也在經濟轉型中找到了非煤産業“發動機”。今年上半年,山西省非煤産業增加值增長9.7%。

 

“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習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山西的重大使命。”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在署名文章中説。

 

目前,山西綜改區探索“龍頭項目+配套企業”、合作共建園區、市場化招商代理、引領成果轉化等多種招商新模式,涵蓋新能源、大數據、智慧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多元化、中高端現代産業體系正加速孕育成形。

 

而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遼寧省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提前完成“十三五”鋼鐵去産能任務,2016年化解煤炭産能1361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任務。

 

今年上半年,遼寧省GDP增長由負轉正,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3%。“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遼寧正在走出低谷、走出困境,浴火重生、重振雄風的路子將越走越寬、越走越實、越走越好。”遼寧省委書記李希説道。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要一以貫之地抓,並要求我們走出一條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振興發展新路。”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署名文章中表示。

 

5年來,吉林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創新發展。醫藥健康、裝備製造、建築、旅遊四大優勢産業迅速崛起,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3.6%。如今,一系列叫得響的、具有核心技術的創新産品贏得了市場,催生出新産業、新業態,為吉林經濟轉型升級匯聚了澎湃動力。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作為2017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改善發展環境,重塑競爭優勢,推動轉型升級,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

 

今年7月,一汽解放第70萬輛J6卡車正式下線。10年前,解放J6的誕生,宣告了中國高端重卡自主時代的到來。10年後,解放J6卡車以累計70萬輛的市場銷量,締造了一汽解放的輝煌。

 

一汽解放只是吉林汽車産業的縮影。2016年,吉林汽車産業發展勢頭強勁:汽車整車實現産銷分別為254萬輛和247.6萬輛,比2011年增長55.6%和48.5%,年均分別增長9.3%和8.2%。

 

高鐵已成為我國一張亮眼名片,從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客”)“駛出”的中國地鐵也正在奮力搶佔世界制高點。今年4月12日,長客擊敗多家競爭對手,拿下總值12.3億元人民幣的洛杉磯地鐵車輛銷售合同。自2014年首次登陸美國以來,長客已成功中標波士頓、芝加哥、費城、洛杉磯等地的地鐵項目。

 

作為實體經濟大省的浙江,專業化強,産業高度集中。然而,在經濟放緩、發展紅利日漸弱化的情況下,以前粗放經營發展中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如諸暨襪業,一雙襪子的利潤只有1毛多錢,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如何解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實體經濟是浙江發展之基,無論遇到再大困難,堅守實體經濟的信心不能動搖。壯大實體經濟,關鍵在“轉型升級”。近年來,浙江設立了總規模200億元的産業基金,並與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充分結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萬億元左右。

 

産業興則國家興。5年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重塑優勢,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改革創新

 

激活發展新動能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十八大以來的5年,創新驅動,支撐中國經濟有效應對下行壓力,保持“中高速”。創新驅動,更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邁向“中高端”。

 

科創先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2017年盛夏,位於浦東張江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幾個大科學裝置工程在熱火朝天地建設著: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基建結構封頂,部分設備將開始安裝;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的光束能量正在不斷升高;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今年內挑戰暫態輸出功率10拍瓦世界紀錄的科研,正按計劃推進;旨在為全國知識産權快速協同保護、運用、服務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的浦東知識産權保護中心,也在7月最熱的一天揭牌成立。

 

以科創中心建設為載體,上海要做創新發展的先行者。

 

為落實“中國製造2025”,上海明確提出以高端發展為導向,聚焦突破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製造裝備、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等千億元以上産業集群。

 

2016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業總産值8307.99億元,比上年增長1.5%,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為26.7%。

 

創新同樣正在助推江蘇産業“由低向高”邁進、動力“由舊到新”轉換、經濟“由大到強”跨越。在江蘇,2016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1%,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為41.5%,經濟發展動力加速轉換。

 

江蘇積極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巨人”,推動企業集群向産業集群轉變、産業集群向創新集群轉變。目前,江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3萬家,是5年前的2.5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省26%的工業産值、30%以上的利潤、47%的新産品産值和73%的發明專利。

 

在天津,新興産業同樣蓬勃發展。2016年,天津航空航天、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合計增加值佔全市工業的16.5%,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1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成為首個萬億級産業,形成了大飛機、大火箭、大造船等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端産品,填補了産業空白。

 

“放管服”改革為新動能營造新環境

 

激活發展新動能,營造一個好的創新環境尤為重要。

 

“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不活是制約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癥結。解決影響黑龍江發展的體制性矛盾,根本在於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培育體制機制新優勢,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在署名文章中説,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共取消下放省級審批事項942項,省級權力清單減少71.2%,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部清零。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4%。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省近年來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的得意之筆。為了破解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跑斷腿、磨破嘴,甚至“一直在路上”的“辦事難”,浙江一直在探索。1999年浙江率先在全國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02年、2003年分別進行第二輪、第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13年,作為全國唯一試點,浙江啟動以“權力清單”為基礎的“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的再推進再深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浙江探索與實踐。”浙江省委書記車俊態度鮮明:作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最多跑一次”改革要盯著抓、反復抓,讓老百姓到政府辦事跑一次成為常態。

 

“民營企業希望審批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是不知道審批部門的存在。”有浙商曾在一次座談會上直抒胸臆。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回應了這樣的期待。

 

在內陸省份安徽,近年來,該省在全國首創政府責任清單,率先公佈運行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省市兩級權力事項分別精簡72%、55%。在省市縣三級同步實施涉企收費清單制度,省級收費項目精簡68%,市、縣級精簡58%,年減輕企業負擔超過40億元。

 

目前,安徽省營業總收入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有1041家,全省高新技術産業産值較5年前翻了一番。在一批科技成果、新興産業蓬勃發展的背後,“放管服”改革功不可沒。

 

保障民生

 

把民眾獲得感放在發展首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要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各省份交出的5年答卷中,民生是一項“必答題”。

 

很多省份都用數據説話——西藏、新疆、寧夏、青海等省份,5年來民生佔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普遍在70%以上;青海、山東、安徽、黑龍江等省份,5年來民生領域支出的年均增長均在10%以上。此外,許多省份還列舉收入、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各細分領域的數據,反映出民眾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581782708068085652

 

京滬發力住房保障

 

過去5年間,北京增投入、建機制、兜底線,將90%以上政府固定資産投資運用於民生改善項目。日漸舒適的居住環境,日漸便捷的交通網絡,日漸健全的醫療體系,日漸優良的空氣品質……正是在衣食住行這些可感知的點滴間,群眾有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

 

5年來,獨具北京特色的“一租、一購、一補”的住房保障供應方式也在日趨完善,日益邁向“居者有其屋”。

 

“一租”即公共租賃房,重點保障北京市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以及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發展需要的“新北京人”住房需求。2017年4月起,北京市從公租房、自住房項目中專門切出不低於30%比例的房源面向長期穩定就業的“新北京人”。截至目前,北京市累計開工建設籌集公租房20萬套,已分配14.68萬套。“一售”即自住商品房,重點支持北京市無房家庭自住需求,項目價格低於周邊市場價格30%左右。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已經成為都市上班族的習慣。目前,北京市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經達到574公里,位居世界前列;在建里程超過300公里,為歷史之最。工作日日均客運量從2011年的646萬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1119萬人次。在北京一家網站工作的劉威説,“每隔一兩年,我的空間感和距離感都要因某些地鐵線路的開通而做一些調整。”

 

在上海,同樣把住房保障放在民生的重要位置。近5年來,上海全面推進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動遷安置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十二五”每年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房不少於1200萬平方米,累計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裏以下320萬平方米,新建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87.8萬套。僅2016年就新增保障住房5.2萬套。在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的同時,使市民基本居住得到有效保障。

 

“小財政、大民生”

 

“財政等公共資金配置使用要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要保住、切不可隨意擠壓。”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切實托住民生這個底。

 

在經濟增速相對較慢、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地區,民生仍然是頭等大事。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在署名文章中談道,“越是在發展困難時期,越要時刻記挂百姓安危冷暖,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據介紹,黑龍江堅持財政等公共資金配置使用向民生領域傾斜,全省公共財政民生支出年均增長13.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9%。

 

“遼寧經濟增速放緩,民生投入不降反升,兜住民生底線,堅決防止經濟下行壓力傳導到民生上面。”這是遼寧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做出的承諾。遼寧省省長陳求發表示,遼寧堅持先生活、後生産,財政支出用於民生的比重超過75%。

 

青海省經濟總量小,財力有限,城鄉居民收入水準不高,部分地區貧困程度較深,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要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任務艱巨。但青海省的民生答卷卻把錢花在刀刃上,做出了“小財政、大民生”的新亮點。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全省各級財政用於教育、文化、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方面投入分別達到714.2億元、138.6億元、834.6億元、429.4億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資金投入最多的時期。

 

“為什麼我們説青海是小財政大民生,原因是我們的財政總量在全國排名倒數,但我們的人均民生支出全國排名靠前。”青海省副省長韓建華説。

 

青海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巨克中表示,為了增強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財政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重點在就業創業、教育、社會保障、出行暢通、健康養老服務、群眾文化、人居環境等方面,統籌實施了一批重點民生項目。隨著每年民生10件實事的一件件落地見效,通過以點帶面,有效發揮了推動全省民生建設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脫貧攻堅:邁入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49797910732584010

 

改造前後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進村公路

 

扶貧,是最重要的民生。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2020年前,要實現7000萬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一個不能剩。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攻堅戰的打響,各地精準扶貧創新政策相繼落地生效,2012年至2016年,我國已累計脫貧5564萬人。與此同時,各地的貧困發生率數據均呈現大幅下降。

 

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無疑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自2012年以來,貴州加快脫貧速度,穩步推進各項精準扶貧工作,減少貧困人口77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10.6%。2012年以來,貴州累計投入産業化項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9億元,扶貧方式由單個項目扶持向産業化扶貧轉變,打造草地生態畜牧業、鄉村旅遊業等十大扶貧産業,既美了生態,又促農增收。

 

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的廣西,也正蹄疾步穩行進在精準扶貧路上:2016年投入160多億元發展産業;建成2萬多公里通達村屯的道路基礎設施,推動旅遊扶貧;特色種養富民興業;金融措施激發貧困戶致富內生動力……2016年,廣西全區減少貧困人口111萬人,減貧人數全國第一;減貧速度25%,列全國第二;943個貧困村和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贛南老區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主體,也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翻開了贛南老區脫貧攻堅發展的新篇章。為此,江西下足“繡花”功夫,圍繞貧困群眾脫貧過程中的難題,積極改革創新,堅決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全省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438萬人下降到2016年的11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2.6% 降為3.3%,貧困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今年2月,江西省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摘貧帽”。江西提出,確保到2020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實效和品質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2013年至2016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年均減少139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個百分點。

 

截至2016年,貧困地區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房或磚混材料房的農戶佔到57.1%,使用管道供水的農戶達67.4%;自然村通電接近全覆蓋、通電話比重達到98.2%、道路硬化達到77.9%。在自然村上幼兒園和上小學便利的農戶分別達到79.7%、84.9%。擁有合法行醫證醫生或衛生員的行政村達到90.4%,91.4%的戶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

 

生態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66263518700479145

 

無人機航拍上海長興島郊野公園,林地、草地、濕地交錯。(《中國經濟週刊》攝影記者 胡巍 攝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著力補齊一塊塊生態短板。

 

從數據上來看,5年來,我國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萬畝。118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恢復退化濕地30萬畝,退耕還濕20萬畝。三北工程啟動兩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荒漠化沙化呈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的態勢,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和修復自然生態

 

“全面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在署名文章中表示,河北省、市、縣三級同向發力,企業、社會、群眾廣泛參與,形成了科學治霾、協同治霾、鐵腕治霾的工作格局。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在署名文章中表示,“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嚴禁‘三高’項目進入西藏。”數據顯示,西藏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面積超過8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區國土面積的70%;建立了47個各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近42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4%。

 

將綠色發展理念堅決貫徹執行,取得效果明顯。比如在雲南,2016年環境空氣品質總體保持優良,16個州(市)政府所在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98.3%,較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雲南越來越多的瀕危動物得到格外呵護,截至2016年12月,已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161個,總面積約286萬公頃,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3%,基本形成了佈局合理、類型較為齊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

 

同時,一些生態破壞現象也得到整治和修復。在湖北,長江沿岸實行“一遷兩禁一停”:沿岸1公里範圍內的重化工及造紙企業實行搬遷入園;禁止審批長江1公里範圍內的重化工及造紙行業項目,禁止審批沒有環境容量和總量的建設項目;對超過1公里、不足15公里的重化工及造紙行業建設項目環評一律暫停審批。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習總書記有關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專項督查反饋意見,深刻反思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的教訓,堅決履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和修復自然生態。”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在署名文章中談道,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有關礦業權、水電站、旅遊等項目已全面停産停業,被破壞的植被正在逐步修復,各水電站已按規定下泄生態流量。同時,舉一反三、由點及面,在全省開展拉網式排查,切實解決各類生態問題。

 

綠水青山如何變為金山銀山

 

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2016年全國單位GDP能耗、用水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而吉林、河北、湖北等省份的單位GDP能耗,分別累計較2012年下降33.45%、21.2%和23.7%。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呈現加速發展新局面,經濟發展動能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以大生態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貴州因地制宜發展環境生態友好型産業。截至2016年底,全省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綠色經濟“四型”産業,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33%。貴州持續釋放生態紅利,形成特色食糧、油料、特色養殖、特色漁業和林業特色經濟五大類特色産業,並通過農村電商讓綠色農産品風行天下,把巍巍青山變成富民的“綠色銀行”。

 

在青海,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現代生物、現代農牧業、生態環保、高原醫療衛生、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今,以這“八大綠色産業技術體系”為載體,青海正在擦亮美麗經濟“新名片”。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表示,“要轉變傳統思維定式,把高原生態農牧業、新能源産業、生態文化旅遊業等生態産業打造起來,把循環經濟和綠色生産、消費模式建立起來,提供更多的生態産品,使潛在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寧夏東、西、北三面分別被毛烏素、騰格裏、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包圍,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53.68%。一面防沙治沙,一面沙裏淘金。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寧夏沙化土地面積由2475萬畝減少到1686萬畝。特別是1994年以來,寧夏連續20多年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寧夏很早就提出“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努力讓防沙治沙與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結合起來。

 

黑龍江省依託整體性生態化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大做強綠色生態農業,向生態要紅利、向綠色要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有機食品及其深加工和旅遊養老健康體育等服務性關聯産業。生態産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外部需求,給黑龍江帶來了經濟總量的變化,更實實在在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如今,120萬農民依託黑龍江多年來積累的綠色生態農業優勢勇闖市場,實現創業收入230億元,帶動就業238萬人。

 

擴大開放

 

譜寫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新篇章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過去10年,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商業環境更加開放和規範。中國將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

 

“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

 

在國際國內多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字字鏗鏘,為新時期對外開放指明新的方向和道路,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從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到“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世界範圍內強烈響應;從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聚首北京雁棲湖畔,到20國集團首腦相約杭州西子湖邊;從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投入運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開放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譜寫了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的新篇章。

 

自貿區由1個變為11個

 

“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率先探索自貿試驗區建設,這是新形勢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率先建立健全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署名文章中説。

 

2013年9月29日正式運營,上海自貿區成為國內首個符合國際慣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試驗3年多的成績單上,最醒目的是以負面清單為代表的一項項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

 

上海自貿區的成功使得中國自貿區加速擴容,由1個到4個,再由4個到11個。“從28平方公里起步的一場改革試驗,吹皺了960萬平方公里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一池春水。”《人民日報》如此評價。

 

與世界上165個國家和地區實現貿易往來;全區有18個經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口岸,形成了鐵路、公路、空運並存的開放格局;經滿洲裏和二連浩特口岸進出境的中歐班列有1202列……內蒙古2016年對外開放的數據,見證了內蒙古走向世界的步伐。2012—2016年全區累計進出口額達到622.9億美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63倍。截至2016年底,內蒙古備案境外投資企業累計553家,對外投資合作業務已拓展到五大洲31個國家和地區。

 

 

高水準引進來與大規模走出去,是我國新時期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特徵。目前,中國已經簽署了15個自貿協定,涉及23個國家和地區,自貿區夥伴遍及世界各地。雙邊、區域經貿合作的穩步推進,深化了我國與貿易夥伴的關係。

 

廣西以東盟為重點的國際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博覽會效應凸顯,“南寧渠道”進一步拓展,4年來全區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23%,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以上。

 

雲南全省擁有25個國家級口岸,跨境人民幣業務已覆蓋82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結算額突破3700億元。2016年,全省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額達124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23%。

 

新疆霍爾果斯成為全國首個“關外”離岸人民幣金融業務試點區,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直接交易發展迅速,涉及86個國家和地區,金額達2435億元。

 

“一帶一路”助內陸省份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來取得豐碩成果。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從最初創立時的57個擴大到80個;絲路基金成立兩年多來,目前承諾投資金額已達68億美元,首批投資項目已啟動。

 

“對外開放進入歷史最好時期。”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署名文章仲介紹,河南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成為全球最大智慧手機生産基地,鄭州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45萬噸,鄭州—盧森堡開通每週15個定期全貨機航班;中歐班列(鄭州)實現每週“去七回七”常態化均衡開行,功能性口岸數量不斷增多,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業務量和交易額保持高速增長。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許多內陸省份正加速形成改革開放新高地。

 

今年7月,西北地區首條直飛非洲的航線——西安直飛埃及的航班開通。自此,西安前往埃及將由23小時縮短至10小時。接下來,咸陽機場還將開通直達胡志明市、布拉格等航線,提升機場國際樞紐集散能力。“一帶一路”深入推進,陜西再次站到了向西開放的前沿。

 

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寧夏加強國際産能合作,積極“走出去”,與有關省份和企業合作建設境外産業園區,重點打造的中國—沙特(吉讚)、中國—阿曼(杜庫姆)兩個園區列入國家國際産能合作示範區。

 

中歐班列(重慶)從重慶經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國門,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國,最終抵達德國杜伊斯堡。在沿線的德國、荷蘭、比利時等12個國家,中歐班列(重慶)已經建立集結分撥點。全程跨越1.1萬多公里,用時不到13天,比江海聯運少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成本只有空運的1/5,大大降低了貨物運輸的時間和成本。

 

5年來,重慶外貿總額上升23.5%,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從10.76億元躍升至207億元。2016年,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81億美元。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以來,中國通過多種渠道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達到了約20萬億元人民幣的貿易總額。2014—2016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3049億美元。

 

中國企業先後在20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建設了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從嚴治黨

 

紮緊制度的籠子

 

2012年12月6日,時任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涉嫌嚴重違紀接受調查。這是黨的十八大後落馬的第一位省部級幹部,引起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2014年6月14日,蘇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給予徐才厚開除黨籍處分;2014年7月29日,中央決定對周永康嚴重違紀問題立案審查;2014年12月22日,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給予郭伯雄開除黨籍處分;2017年7月24日,中央決定對孫政才嚴重違紀問題立案審查……對腐敗零容忍,“打虎”無禁區,中央反腐的雷霆之勢,一次次刷新了人們的認識。

 

“要問這5年黨和國家工作中最大的亮點、最得人心的是什麼?最具共識的回答一定是:反腐敗!”《人民日報》這樣評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形成了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以重拳反腐為全面從嚴治黨破局。

 

在《人民日報》“砥礪奮進的5年·迎接黨的十九大特別報道”系列報道中,一些省份也公佈了相關數據,例如,截至2017年6月,北京共問責72個黨組織和929名黨員領導幹部;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217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立案查處違紀違法案件5.5萬餘件,其中地廳級幹部119件、縣處級幹部1185件……

 

巡視利劍顯現威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巡視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舉措,使之成為黨之利劍、國之利器。

 

十八屆中央紀委執紀審查的案件中,超過60%的線索來自巡視。

 

5年來,中央巡視組開展12輪巡視,實現黨的歷史上首次一屆任期內中央巡視全覆蓋。

 

許多重大問題線索都是在巡視中被發現的,例如山西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遼寧拉票賄選案。

 

“全省人民深切感到,全面從嚴治黨就像一場洗刷霧霾的春雨,使山西從一度政治生態退化的受害者,變為現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受益者。”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在署名文章中表示,山西省委深刻汲取前幾年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沉痛教訓,堅決扛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著力落實準則和條例,採取組合拳措施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遼寧拉票賄選案也是在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過去一個時期,遼寧選人用人出了嚴重問題,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歪風盛行;部分幹部為了快速升遷,不擇手段弄虛作假、搞‘忽悠’,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少數幹部搞權力尋租、權錢交易,致使政商關係和投資營商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劣幣驅逐良幣,烏煙瘴氣、濁水橫流。”遼寧省委書記李希在署名文章中披露。而現在,“全省廣大黨員幹部的工作作風有了明顯改進,堅持講真話、察真情、報真數,謀實招、辦實事、求實效,黨內正氣上揚,社會風氣好轉。”

 

2014年,“小官巨腐”這個詞,首次出現在中央第二巡視組向北京市反饋報告中。北京市向群眾身邊的腐敗亮劍,在集中力量查處一系列“小官貪腐”案件的同時,北京市深入開展“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工作和“為官不為”“為官亂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5年來,北京查處“小官貪腐”問題1578人,查處“為官不為”“為官亂為”問題1025人。

 

出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首虎”李春城的四川,“以最堅決的態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在署名文章中表示,四川省委集中打了一場懲貪治腐、正風肅紀、刷新吏治的攻堅戰持久戰,徹底肅清周永康長期插手四川事務造成的惡劣影響,依紀依法徹查嚴處南充拉票賄選案。“通過努力,廣大黨員幹部立足崗位敬業奉獻、展現出奮發有為精神狀態,集乾淨與幹事于一身、勤政與廉政為一體成為自覺追求,全省政治生態發生可喜變化。”

 

黨中央從第9輪巡視開始,每輪都安排對4個省區市開展“回頭看”,延伸放大震懾效果。共對16個省區市開展了“回頭看”,覆蓋率超過50%,發現黃興國、王珉等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線索。

 

用制度培育良好政治生態

 

5年來,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保障,黨內監督方式方法不斷改革創新,不斷向著全面覆蓋、不留死角邁進。不僅有中央巡視的利劍高懸,中央紀委設立47家派駐紀檢組,實現對139家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監督全覆蓋。實現全面派駐後的2016年,中央紀委派駐紀檢組共談話函詢2600件次,立案780件,給予紀律處分730人。

 

5年來,黨內法規建設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中央共出臺或修訂了近80部黨內法規,超過現有黨內法規的40%,讓全面從嚴治黨越來越有規可循、有據可依。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審議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踏上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嶄新征程。

 

抓住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這個“牛鼻子”,上海聚焦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從嚴管好各級領導幹部。2015年5月,上海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本市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的規定(試行)》,嚴防“一家兩制”,嚴管“家屬經商”,從制度上堵住貪腐的“蟻穴”。在規範工作中,上海市334家單位的2133名市管幹部,就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情況作專項申報,並由相關部門一一甄別核實。

 

“白恩培、仇和等嚴重腐敗案件,使雲南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遭受嚴重破壞。”雲南省委書記陳豪在署名文章中表示,“把制度治黨作為治本之策,堵塞漏洞、標本兼治”。把組織建黨作為固本之舉;把用人導向作為風向標,打造“雲嶺鐵軍”;把懲貪肅腐作為“手術刀”,紮實抓好中央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落實,集中開展“六個嚴禁”專項整治,堅決肅清白恩培、仇和等餘毒,營造“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使受到破壞的政治生態全面恢復起來,使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全面好轉起來。

 

作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三個試點省市之一,山西按照中央繪製的藍圖精心施工,加強了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整合了反腐敗資源力量,構建起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實現了對行使公權力人員的全覆蓋,讓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

 

作為中紀委監督執紀問責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唯一的副省級試點市,近年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全市之力,大力推進大數據平臺建設。大數據平臺共設置市管幹部廉潔檔案、紀檢監察對象、執紀審查、聯網信息核查等11個模組,涵蓋全市1169名市管幹部、47萬餘名黨員幹部及各級公務員基本信息,178個市直屬單位和各縣(市、區)黨風廉政建設情況,同時延伸連結了房産、工商、稅務、醫保、社保、水電氣繳費等多部門網絡數據資源,為執紀審查工作提供了快捷、準確、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決策參考。

 

反腐成績單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共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80多人、廳局級幹部8600多人、縣處級幹部6.6萬人;鄉科級及以下黨員幹部134.3萬人,處分農村黨員幹部64.8萬人。

 

截至2017年7月底,全國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8萬多起,處理24萬多人,對“四風”問題堅決露頭就打,以黨風帶動政風民風好轉。而截至2016年底,從9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2566人,追回贓款86.4億元,目前已有45名“百名紅通人員”落網。

 

巡視發揮了全面從嚴治黨利劍作用

 

5年來,中央巡視組開展12輪巡視

 

對16個省區市進行“回頭看”

 

對4個中央單位開展“機動式”巡視

 

中央12輪巡視共處理來信來訪159萬件次

 

與黨員幹部和群眾談話5.3萬人次

 

發現各類突出問題8200余個

 

資料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姚冬琴 徐豪   責編:陳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