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11月20日,為期五天的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舉行。此次活動由九州文化傳播中心主辦,共有50多名來自文創、演藝、出版、影視等領域的台灣嘉賓參加,活動不僅包含了大陸文化産業政策及文化市場發展概況的專業講座,還安排參觀了“砥礪奮進成就展”、首都博物館、中國文聯、國家圖書館,參訪了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文化教育單位。

 

初到大陸好奇多

 

活動首日,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在為台灣團員介紹兩岸文化交流基本情況時指出,“在過去三十年兩岸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大進展的基礎上,經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兩岸文化的交流能夠進一步深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使兩岸同胞受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力量。”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 (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黃文濤局長建議有意向來到大陸實習的台灣學生們,要儘早制定好自己的實習計劃,比如實習地點、工作類別等,以便大陸有關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既避免造成資源浪費也讓臺生有所收穫。

 

“一直聽説大陸有多好、多先進,但都是通過媒體上的信息來了解。”來自中華兩岸人才職能培育發展協會的林宜慶表示,通過這次活動親身感受到了大陸“到底有多麼先進、多麼厲害”。

 

21日上午,50多位來自台灣的文藝青年到北京展覽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台灣團員在北京展覽館門前合影(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走進展廳,陳列的復興號高鐵模型立刻成為了台灣團員眼中的明星。2007年就在北京大學讀博士的楊中浩已經是個“老北漂”了, 見證了08年京津城際列車的開通和今年復興號動車組列車的投入使用。談及這些年北京乃至祖國大陸發生的變化,楊中浩表示,雖然自己常年生活在大陸,對北京的一切太過於熟悉,但依舊能感受到這裡的經濟在突飛猛進。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在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模型旁留影的台灣團員(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有趣的是,不少初次來到大陸或北京的台灣團員紛紛向楊中浩討教經驗心得,甚至打趣説:“他已經不是台灣人了!” 

 

“從北京到上海坐高鐵要多久?多少錢?”知道了答案後的台灣團員王暉之直言:“大陸的高鐵比台灣的更快還便宜!” 

 

“快,請幫我問一下哪有賣紀念品的地方,我要買!”一身攝影范兒,架著“長槍短炮”的團員黃華安在展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來到了可以免費領取圖書的四號展廳。他挑選好書籍後得意地對記者説:“這些書在台灣可買不到!”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免費領到書籍的台灣團員(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雖然是工作日,可北京展覽館的火爆程度卻絲毫不減。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們絡繹不絕。一位台灣團員感嘆道:“大陸這邊的愛國主義教育,台灣實在太欠缺了!”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前來參觀的小學生(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印象最深刻者,無非‘成就展’”,另一位來自“中華職培會”的團員李宗緯如是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時與當地小學生參觀,小孩與成年人看一樣的東西,接受最新的訊息,仔細察聽可發現,他們不只是走覽,更能與朋友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大陸是這樣在培育新生,遠觀十年二十年,中國夢的搖籃,近望可及。 五年成就大建設之壯觀,大陸並不止于現狀,在十九大後提出,未來目標是‘進入全面小康,一個都不掉隊’,有此情懷怎能不富強?反觀台灣,自感慚愧。”

 

交流活動了解多

 

既是“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自然少不了交流。在北京電影學院,參訪的台灣團員們可謂是“寸步難行”,每走到一間教室或看到一件展品就會駐足觀看,到了北影校史館的留影區,團員們更是舉著奧斯卡小金人不撒手。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台灣女演員梁惟在北影校史館留影區拍照(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北影會招收台灣的學生嗎?”“北影的錄取比例是多少?”“北影是怎麼培養明星的?”“會成為明星的學生都有哪些特質?”……在座談會上,台灣團員們對北京電影學院的好奇心絲毫不減。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和其他校領導老師對這些問題一一作了解答。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兩岸文化青年交流座談會(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孫立軍還特別強調,明星效應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不能唯明星論。明星不僅僅是靠一個年輕、帥氣、漂亮的外表,還是要對藝術的尊重,電影是靠100個人去完成的一件事。即便是新入學的王俊凱和關曉彤,學校也是一樣的對待,不能搞特殊化。

 

已經步入影視圈的兩位台灣演員梁惟和李永生都希望能夠借助本次“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的機會,來到大陸發展,開拓市場。畢業于台灣藝術大學的李永生還向記者透露,他一直鼓勵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報考北影的研究生,來到大陸發展,為學弟妹們打前站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

 

參訪過程中,北京舞蹈學院的師生們特意為參訪的台灣團員準備了精彩的演出。在漢唐古典舞《青青子衿》中,2015級漢唐古典舞子衿班的女生們身著漢服,以腳踏盤作舞,端莊典雅,讓人仿佛置身於漢家宮闕,不知今夕是何年。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漢唐古典舞《青青子衿》(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剛才的《青青子衿》你有沒有錄下來?”

 

“有的有的,也麻煩你把剛開場的芭蕾舞發給我一份。”

 

“沒問題,我都發群裏了。”

 

演出一結束,台灣的團員們就開始“互通有無”了,並搶著跟臺上的舞蹈演員們合影。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台灣團員與北舞師生合影(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可不要以為這些台灣團員們只是“看熱鬧”的外行,在中國文聯大樓裏,來自民生黨的幾位成員駐足在相聲大師的展示窗前交頭接耳。記者湊到跟前,“怎麼,你們也愛聽相聲嗎?”

 

“聽啊,怎麼不聽!”説罷,其中一位成員立刻掏出手機打開了一張在台灣聽郭德綱德雲社現場的照片。提起大陸老一輩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幾位團員也是瞭如指掌,從馬三立的《逗你玩兒》聊到了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的《黃半仙》。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團員展示德雲社在台灣演出現場照片(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不僅是外出參訪活動,在每一場的專業講座中,團員們也同主講的專家學者老師有著良好的互動。范周教授在《十三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一講中強調,對於文化與産業的結合,文化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要有新的認識。並指出了台灣文創領域發展的不足,“隨便弄一個薯片,起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弄個諧音就叫‘文創’,隨便在鄉下搞一片菜地旁邊搞兩個水果就叫‘文創’這個是不行的。”他表示,真正的文創要有世界影響力,可以行銷到世界各地區。三個小時的講座下來,范周教授就已俘獲了大批粉絲,請求交換名片、微信、合影的台灣團員們排起了長隊。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講座結束後范周教授與台灣團員交流心得(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臨別之際感想多

 

天下無不散宴席,24日是本次交流活動的最後一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雖然北京的天氣很冷,但這裡的氣氛很熱烈!”國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出席了送別宴,他希望台灣的朋友與大陸人民一樣能夠對社會、民眾和國家有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最後,龍明彪表示,“九州文化傳播中心是一座橋梁,歡迎大家通過這座橋梁到大陸來尋求機會與合作。”

 

首屆“兩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動”在京落幕 台灣青年感觸多

 

國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出席送別宴( 中國台灣網 陳放 攝 )

 

台灣團員們紛紛稱讚這次的活動行程安排極為妥善,專業講座對兩岸文化發展與未來均具透徹分析,外出參訪也非走馬觀花,為兩岸交流與文化發展搭起了重要的橋梁。在兩岸從事教育工作的盧毓文表示,原本還擔心來了以後都是枯燥的聽課,沒想到本次交流活動的安排會這麼充實。

 

談及這幾日的飲食起居,台灣團員們對九州文化傳播中心週到服務及安排,還有工作人員一路的親切照顧陪伴讚不絕口,“實感備受禮遇、賓至如歸!”

 

活動結束後,台灣團員胡家瑄寫下了這樣的心得體會:“北京很大,也很美,不只景物建築有著深厚的傳統中華文化底蘊,科技發展更是引領世界潮流先驅,承先啟後地邁開步伐。

 

“這裡的一切,真真實實地震撼了第一次來到北京我的眼界:便捷的手機支付與各軟體系統,條碼一刷即過;大城市的計程車供不應求,路邊很難招到,因為大家都用手機叫車了;零下的氣溫和著乾燥空氣,蠻舒適宜人的;楓葉及銀杏   在人來人往的道路兩旁,令人著迷不已!

 

“然而不僅僅如此,在‘人’身上見識到的,是最最深遠的影響、重新激蕩了思想視野......

 

“各領導與學者們從內而外是非常有理想抱負,使命感在身的,散發出對民族意識的情懷與驕傲,有了這樣的出發點所做出的事跡,還能不富強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