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病逝 港中大致哀 昔日學生:他在寫作上沒有遺憾了

一代文學大師、著名詩人余光中14日在台灣高雄病逝。余光中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對港中大貢獻良多。港中大深表哀悼。

 

詩人余光中病逝 港中大致哀 昔日學生:他在寫作上沒有遺憾了

資料圖:2008年5月4日下午,“台北文學季”五四文學茶會在台北市舉辦,詩人余光中在會前簽名留念。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攝

 

香港是余光中生命和創作中的重要一站,他曾寫道:“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緣分,最後雖然分了手,卻不是為了爭端。”21歲時,余光中與家人遷居香港,一年後東渡台灣。到1974年,他再來到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至1985年離港返臺。

 

香港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樊善標在八十年代時上過余光中的“現代文學”課,他懷著十分尊敬和愛戴之情回憶起當年的老師。

 

樊善標彼時是中文系大二學生,之前讀過余光中的詩和散文,非常景仰老師。課堂上余光中很嚴肅,不像其他老師會説笑,因此他並不敢接近。雖然如此,余光中對於五四時期諸多作家的獨到看法,在課堂中吹起一股新風,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余光中的諸多觀點,與中國大陸在八十年代後期出現的“重寫文學史”觀點不謀而合。

 

余光中回到台灣後,仍常來香港參加活動。1992年,樊善標已留校任教,一次活動中,系裏派他去接余光中,那是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老師。讓他格外驚喜的是,當他告訴老師最喜歡的詩集是《在冷戰的年代》,老師就打開行李箱,拿出一本簽了名送給他。他感慨地説:“他是一個大師,應該只帶了幾本書送給朋友的。我去接他也不算是什麼工作,他就把這本書送給了我。”

 

後來,每次余光中來香港,樊善標都會去見老師。他將老師當做自己散文寫作的榜樣,而余光中對散文革命的主張,是樊善標在現代文學領域研究的第一個課題。

 

樊善標最後一次見余光中,是在2015年春天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錢四賓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上,那時候余光中精神矍鑠,思想敏銳。今年10月,台灣中山大學為余光中辦了慶生宴,樊善標受邀參加,但是因為要授課無法前往。“現在覺得很遺憾,如果不顧一切去看那多好啊!”説到這裡,他不禁哽咽了。

 

余光中著作等身,無論散文、詩歌、翻譯、評論都有極高成就。今年7月,還有一本譯作剛剛出版。樊善標説:“余老師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創作上,差不多70年都在創作,他在寫作方面應該是沒有遺憾了,他要寫的東西都寫出來了,到生命的最後還是在寫作。”(中新社香港電 陳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