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臺當局或令兩岸關係更趨緊張

2017年在台灣政局日益加劇的政治博弈中結束,台灣經濟在回溫增長的車道上行駛緩慢,兩岸關係在冷對抗逐步升級中進入下一年。2018年,“九合一”選舉將如何改變島內政治版圖?台灣經濟將有怎樣的變化?蔡英文將把兩岸關係帶向何方?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翻身難

 

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既是蔡英文的期中考,又是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前哨站,因此是藍綠政黨必爭之戰。已經全面失去權力的國民黨要想東山再起,必須在此次選舉中有所斬獲。從目前看,儘管蔡英文當局的滿意度在不斷下降,但是國民黨的支持率並沒有相應上升。加之,民進黨上臺後全面控制了島內媒體,一直持續對農漁會等組織進行威逼利誘,對台灣地方派系進行收編,民進黨執政的多數縣市的執政效果看似不錯,因此,國民黨要想全面翻身似乎比較困難。但是如果國民黨內部團結、選舉主軸清晰、用人得當、選舉策略正確、媒體運用準確的話,也不排除有重大斬獲。

 

首先,誰能勝選台北市長是台灣政壇的重要指標。由於人氣高漲的無黨派現任市長柯文哲尋求連任,民進黨和國民黨都沒有必勝的把握。為此,民進黨內專門通過了“2018年‘直轄市長’暨縣市長特別提名條例”,為自己提名或與柯文哲合作預留了空間。反觀國民黨,可選台北市長的人才儲備頗豐,已經無法連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就是競選的強棒,另有張善政、丁守中、蔣萬安、江宜樺以及羅志強等也皆有可能參加黨內初選。這一切,都要看國民黨究竟傾向選取什麼樣的人才,出臺什麼樣的初選政策。就民進黨內看,姚文智已經表態要選台北市長,未來如遇突發狀況,出現特殊選情,經過主席提名,中執會通過,民進黨可另訂方案執行,因此,2018年五六月份,民進黨是否推出候選人仍可能存有變數。

 

其次,其他“直轄市長”的選舉也因選舉人口眾多,成為藍綠爭奪的重點。其中,新北市國民黨基礎深厚,存在鞏固的可能性,但是其不確定性在於國民黨採取怎樣的初選規則,是侯友誼還是周錫瑋出線,還要看民進黨派出誰來對壘。無疑,新北市也是此次“九合一”選舉的重要看點。民進黨在台南和高雄優勢明顯,民進黨籍桃園市長鄭文燦深耕基層,收編各種勢力,連任應無驚險。台中市長林佳龍能否連任要看國民黨是否團結,是否推出共同的候選人並一心一意實現政黨輪替。

 

 

再次,就當前看,“台灣省”的縣市長中,除非民進黨執政縣市的政績不彰、民意反彈或者派系內鬥,如雲林、嘉義、彰化、宜蘭以及澎湖縣等,國民黨還有翻盤的機會,其他縣市國民黨翻盤的可能性不大。當然,縣市議員的選舉以及其他選舉也頗值得關注。台灣作為淺碟型政治體,不排除意外出現,不排除翻盤的事情發生,因此“九合一”選舉還有很多值得觀察的地方。

 

經濟增速將低於全球水準

 

台灣作為淺碟型經濟體,沒有完整的産業鏈,非常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和兩岸經貿的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7%,受此影響,台灣經濟也會繼續增長,島內外權威機構普遍預測其經濟增長率可能會在2.2%左右,低於全球經濟增長平均水準。

 

首先,2017年台灣經濟有喜有憂,2018年將繼續這個發展勢頭。2017年,台灣經濟受惠于2016年底開始的全球經濟復蘇並有所增長。但是,台灣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外需帶動,內需尤其是民間消費和投資依然低迷。2017年,台灣半導體行業産值約佔全球半導體行業總産值的1/5,但增速只有0.5%,與該行業20%的全球增速相去甚遠。更令台灣人憂心的是,韓國半導體産值首次超過台灣,並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其次,2018年台灣經濟增長有可能受到不穩定因素的影響。2018年,島內消費會有所提升,並帶動企業盈利及薪金增長。尤其是,台灣民間投資可能持續擴張,半導體投資新廠可能繼續加速,加上“前瞻計劃”的實施,以及擴充公共建設開支、增加企業的投資,都將拉動台灣經濟增長。但是,兩岸經貿部分可能隨著兩岸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兩岸經貿能對台灣經濟的增長有多少貢獻還存在未知因素。美國的減稅、美聯儲的升息、國際油價的變化以及東北亞局勢的變化都有可能對高度外向型的台灣經濟發展産生影響。

 

不會停止漸進性“台獨”步伐

 

自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台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以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狀態,造成兩岸走向冷對抗局面。2018年,兩岸關係依然嚴峻,很難有大的轉折或變化。

 

 

首先,“官方斷、民間溫”的狀況或將持續。2016年“5·20”後,失去了共同的政治基礎,兩岸共同開創的和平發展局面已經榮景不再,歷經八年建立起來的兩岸兩會互動機制、國臺辦與陸委會的溝通機制全面中斷。由於蔡英文當局對“火燒車”事件處理不當,大陸赴臺遊客減少,兩岸民間交流雖然繼續,但是受到民進黨當局的掣肘、制約,民間交流的人員開始減少。儘管大陸對臺經貿依然保持著可觀的數額,但是兩岸民間交流的溫度遠不如從前,尤其是民進黨當局收緊了對大陸赴臺人員審批的尺度,增加了對島內相關人士赴陸的條件。2018年,蔡英文當局不可能承認“九二共識”,沒有共同政治基礎的兩岸雙方不可能恢復官方往來。而台灣當局的管控也將使得兩岸民間交流繼續降溫。

 

其次,台灣當局投向美日的行為將更加明目張膽,這或將拉升兩岸冷對抗的程度。2017年,台灣當局在言行上不斷加大與大陸對抗的程度,台灣當局的“國防報告書”更是首次公佈了美臺軍售流程,將美臺軍售進一步公開化。這一方面是向世人表明美國是它的後臺,另一方面是向美國表忠心,表明它是跟美國捆綁在一起的,是通過“拉大旗,作虎皮”的方式狐假虎威,公開跟大陸叫板。這對2018年不是好消息,透露出台灣當局或將在“疏大陸、親美日”道路上越走越遠,兩岸關係可能因此更加緊張。

 

2018年,台灣政局依然複雜多變,民進黨當局施政困難不少,但不會停止漸進性“台獨”的步伐,也不會實質性調整兩岸政策,兩岸關係不僅難以打破僵局,臺海形勢或將更加嚴峻,引發新一輪緊張情勢。(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朱松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