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捏好的面人五顏六色,十分惹人喜愛傅穎川攝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童心未泯捏面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揉,捏,剪,撥,挑,鑲,嵌”短短幾分鐘,一個活靈活現的面塑就從方曄手裏誕生了。方曄是來自浙江金華金東區塘雅鎮的一位面塑手藝人,他所從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現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入了藝術殿堂,然而會做面塑的手藝人卻是越來越少,一個小小的面塑人兒不知不覺竟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

 

面塑,也叫捏泥人兒。它是用麵粉、糯米粉等原料製作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傳統民俗藝術,是在中國民間做面花食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捏好的面人五顏六色,十分惹人喜愛 傅穎川 攝

 

方曄是一名70後,看起來還十分年輕,卻是做了十多年面塑的“老手藝人”了。他的爺爺,也是一位地道的面塑手藝人。在方曄的印象裏,爺爺的手有著“鬼斧神工”般魔力,五顏六色的麵糰,到他手裏,就變得格外精彩。

 

面塑雖説是個細緻的手藝活兒,可通常都是男人在做。方曄告訴我們,以前,為了營生,許多男人,都會挑著箱子上街做面塑,風吹日曬,真可謂“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門生計越來越少人問津。

 

“這手藝不賺錢。”方曄説。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方曄出門攜帶的小箱子,擺滿了捏面人的工具 傅穎川 攝

 

越來越少的收入讓這門手藝被大多數街頭藝人遺棄。因此當方曄畢業想繼承爺爺的面塑營生時,遭到了全家人的堅決反對。迫於無奈,當時的他只好進了一家國營單位,拿著固定的收入,過著中規中矩的生活,可內心始終放不下與面塑的情緣。

 

也許是童心未泯,在爺爺去世後,方曄的面塑情結變得愈加濃厚,他想要將面塑文化傳承下去的心情也愈加迫切。起初,他只是按照爺爺的教法,自己在家反復琢磨。到後來,他更加一門心思鑽進面塑文化中,苦練手藝,甚至連面塑的配方都親自調試。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揉完以後給麵糰一一上了色,就可以開始捏面人了 傅穎川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方曄成了整個金東區傳承面塑文化的獨一人。

 

“做面塑要細心,要耐心。”方曄現場為記者展示,從原材料到捏面人,他都全神貫注一絲不茍。面塑原材料的製作,十分複雜。七成麵粉,三成糯米粉,加入一定的水和蜂蜜,揉到一起蒸三十分鐘,然後再揉均勻。揉完以後給麵糰一一上了色,就可以開始捏面人了。

 

方曄準備做十二生肖中的雞。只見他將五彩的顏色貼著雞尾巴擺放整齊,然後輕輕揉搓,就成了一條彩色綢緞般的羽毛,幾根羽毛粘合在一起,紋理分明,往雞身上一裝,活靈活現,分外生動。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眼前的面塑栩栩如生,憨態可掬 傅穎川 攝

 

“我最擅長做的就是十二生肖,我覺得這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特色,而且孩子們都很喜歡,在擺攤時,經常有小孩子圍著我,‘叔叔,我想要一個龍’……”那樣熱鬧的場景,可以想見,對於方曄而言,面塑不僅是一個謀生工具,更是一種幸福的來源。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方曄手中的面塑快要完工了 傅穎川 攝

 

如今的方曄雖不用為了營生四處走街串巷,可他還是會在婺州公園或新農貿擺個攤子,挂出各色各樣的面人兒,在往來人們目不轉睛的神情中,既有大人對面塑的記憶,也有孩子對面塑的好奇。

 

浙江面塑文化“守藝人”: 一雙巧手傳非遺

方曄手中的面塑快要完工了 傅穎川 攝

“我家有兩間老屋,我正準備騰出來,做成面塑體驗館。”據悉,方曄所在的下吳村正在打造村落景區,未來,他的面塑體驗館,或許也將成為下吳村乃至金東區、金華市的一個非遺體驗窗口,讓更多的人們體驗到面塑的樂趣。(中新網金華1月8日電   記者 奚金燕 實習生 李林蔚 通訊員 吳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