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4週年 影響了1.1億人

過去四年,面對北京人口膨脹、交通擁堵、霧霾頻現、房價高漲等問題,中國緊緊圍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並迎來了“千年大計”——設立雄安新區。

 

如今,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在交通一體化、産業升級轉移、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已率先取得突破,影響了1.1億人口。

 

為了讓三地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軌道上的京津冀”正逐漸成型。

 

京津城際延長線、石濟客專、津保鐵路、張唐鐵路等已建成通車,京張京霸、崇禮鐵路等也在加快建設。

 

從2017年5月起,京津城際開始推行月票制,並開行京津冀環形列車、通勤早晚動車,環首都“半小時通勤圈”覆蓋區域也逐步增加。

 

除了城際鐵路的建設,京津冀高速公路也在互聯互通。京臺高速北京段、京秦高速天津段、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張承段等已建成通車,累計打通擴容“斷頭路”“瓶頸路”800多公里。

 

為了方便人們的出行,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已覆蓋全部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區域內高速公路ETC主線站覆蓋率達100%,匝道站覆蓋率超過97%。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天津和河北正不斷推動産業承接和轉移升級。北京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已竣工投産,北汽集團(華北)微車産業基地整車已下線,天津空客A330完成和交付中心已啟動建設……

 

北京市聚焦“瘦身提質”、“高精尖”的經濟結構逐步構建。2017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服務業佔地區生産總值達82%,金融、信息、科技3個行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合計超過5成。

 

與此同時,天津市推動“強身聚核”,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2017年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29%和8.2%。河北省大力“健身增效”,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同時,區域的環境治理也是重點任務之一。

 

由於大氣污染具有流動性,改善空氣品質離不開區域的聯防聯控。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已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標準,使空氣品質和重點污染源數據實現信息共享。

 

數據顯示,2017年京津冀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39.6%。就北京市來説,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較2013年下降35.6%。

 

為了繼續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機動車國五排放標準也開始啟動實施,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僅在2013-2017年,京津冀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機動車216.7萬輛。

 

今後,京津冀將繼續加強生態環保聯防聯控,深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