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談“非遺”:有傳承、冀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化遺産大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更好地傳承保護,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接受了記者採訪。

 

談傳承:從“傳男不傳女”到收“洋學生”

 

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蔚縣剪紙,是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作為蔚縣剪紙第三代傳人,自幼酷愛剪紙的周淑英代表從小就常常私下學刻剪紙,最終打動從事剪紙技藝的父親,打破“傳男不傳女”規矩。

 

“父親(臨終前)不讓我早結婚,要我一定把蔚縣剪紙發揚光大。”周淑英回憶説,父親生前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剪紙創作上,不到60歲就離開了,她傳承這門技藝是對老人生命的延續,“也是一種責任”。

 

潛心剪紙研究創作的周淑英,直到40歲後才談婚論嫁。技藝的傳承如今也早已突破了在家族內傳的規矩。為了“讓中國剪紙走向世界”,周淑英還收了許多“洋學生”。這些學生中,有的是她國外交流時現場拜師,也有慕名而來。

 

“大不過掌心、小不過拇指”的玻璃瓶,張汝財代表在寸方間繪製出大千世界,瓶中每一人物栩栩如生。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衡水內畫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屢在國內外獲獎,並到近20個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近年張汝財堅持開辦培訓班,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紮根其中。

 

定窯位列中國古代五大名窯,定瓷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陳文增的龐永輝代表坦言,自己學習定瓷6年後才真正喜歡,師父“事出分寸理可通之,藝差毫釐道所不容”的教誨讓他受益至今。他正通過努力,希望有更多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從事這一産業。

 

説創新:藝術生命力在於創新

 

為更好傳承和發揚剪紙,周淑英從形式、題材、技法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她説剪紙過去多為窗花,內容是戲劇人物、吉祥花鳥,現在題材融入冬奧會、民俗等多種元素,也從窗花變成了收藏品、裝飾品。

 

蔚縣剪紙有“三分刻、七分染”一説,過去只有紫色等五種色彩。為研究紫色深淺變化,周淑英“用了三個冬天”。她説,剪紙技藝本身很苦,“突破創新更是特別特別難”。

 

張汝財認為,藝術生命力在於創新。以前畫內畫多用礦石顏色和植物顏色,現在融入油畫顏料,“比照片效果還要好”。內畫也從鼻煙壺擴大為玻璃球、水杯、筆筒等,“讓更多人享受到這種美”。

 

創造了中空拉坯及雙層拉坯技藝的定瓷技藝傳承人龐永輝認為,定瓷發展要在深挖傳統技藝基礎上有所創新,融入當代設計,做出時代精品。

 

話履職:當選代表是榮譽也是責任

 

“建議採用不少,京津冀三地看病異地報銷難的建議還被作為重點建議”。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張汝財談及過去五年履職時如是説。

 

他在保定、衡水等地走訪調研發現,北京、天津老人到河北養老時,看病報銷並不方便,就提交了相關建議。“如今異地報銷在京津冀三地已經方便,同時還開始向全國推行”。

 

“有責任感,也有榮譽感。”張汝財説,作為人大代表,建議被採納,最終能讓民眾受益,他覺得盡了代表職責。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周淑英説在新時代要履行好代表職責。面對一些“非遺”項目有可能面臨傳承中斷的風險,她建議將“非遺”納入教育教學體系。同樣,龐永輝也提出了加大弘揚定瓷文化、發展相關産業的建議。(中新社記者 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