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嚇阻“台獨”的民心長城正越築越牢

一道嚇阻“台獨”的民心長城正越築越牢

 

兩岸關係在過去五年的發展跌宕起伏,經歷了重大變化。在兩岸的政治接觸方面,曾一度邁向前所未有的高峰,但隨著島內政治情勢變化,目前暫時回落至低谷,呈現峰迴路轉的局面。但在兩岸的民間交流上,則不斷走高,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為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添磚加瓦、厚植基礎,未來很可能出現柳暗花明的景象。

 

政治接觸峰迴路轉

 

自從2008年台灣馬英九當局上臺,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之下,兩岸關係實現了大和解、大發展。不僅大陸方面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在過去的五年,兩岸的政治接觸也屢創歷史新高。2014年2月的“張王會”是雙方的兩岸事務負責人在數十年來第一次正式接觸。更大的高潮出現在2015年11月的“習馬會”,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直接會面,這是自1949年以來首度的壯舉,將兩岸的政治接觸再度推上歷史新高。

 

雖然兩岸政治接觸的勢頭迅猛,但台灣社會內部仍有部分人對崛起的大陸心存疑慮。馬英九當局沒有適度疏導民間的不安情緒,不僅讓洽簽中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擱淺,也讓反對勢力有可趁之機。在2016年的選舉中,台灣的藍營喪失了主導地位,被民進黨的蔡英文當局取而代之。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互動的政治基礎坍塌,造成兩岸的政治接觸就此停擺迄今。回顧過往五年的兩岸政治互動,就如同坐過山車般峰迴路轉。

 

民間交流柳暗花明

 

如從辯證的視角觀察兩岸關係,雖然兩岸目前缺乏官方的接觸,但兩岸民間交流的深度、廣度卻不斷擴增,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將提供兩岸關係在新時代走向柳暗花明的新動力。隨著大陸的不斷崛起,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到大陸尋求發展,不僅人數增加的速度一年快過一年,而且是從創業、就業、就學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大陸的社會,早已打破當年以台資企業及其幹部、眷屬為主的台灣人在大陸的型態。台資企業徵才未必要招台灣人,台灣人謀職也不限于台資企業而能有更多選擇,台灣人在大陸的發展,正呈現一片多元、繽紛的局面。

 

雖然兩岸的政治接觸暫時停擺,但大陸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初衷未變,這些在大陸生活、發展的臺胞正是聯繫兩岸民心的強力紐帶。造福臺胞就要優先做好在陸臺胞的工作,正是在此體認下,大陸無論是在政治原則上還是具體的政策措施上,對在陸臺胞的照顧力度也達到史上新高。在2017年中共的十九大報告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承諾,對來到大陸的臺胞,無論是在學習、創業、就業、還是生活上都將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具體的政策落實在一波又一波嘉惠臺胞的措施中。國臺辦先是在2017年五月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一批措施,已引起了台灣島內的普遍關注;在2018年二月,國臺辦再接再厲又送出了31條措施的“新春大禮包”,更是大幅增加台灣人民來大陸發展的意願。

 

兩岸關係展望

 

台灣人赴大陸生活、發展逐漸形成潮流,這批在陸臺胞作為聯繫兩岸民心的紐帶作用正不斷強化。照顧好在陸臺胞的福祉,深化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對於爭取台灣人心有積極、正面的作用。一方面,台灣的民心已逐漸産生變化,認同大陸的人開始增加;另一方面,從根本而言,這將在台灣築起一道嚇阻“台獨”勢力的民心長城,並會進一步推動台灣政局的改變。借由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讓兩岸關係在經歷峰迴路轉之後,重新走出柳暗花明的局面。這將是兩岸之福!(黃宗昊,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