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粉絲入臺就成了“冬粉” 臺媒體人曹銘宗談兩岸飲食淵源,可借飲食文化促進了解

山東粉絲入臺就成了“冬粉” 臺媒體人曹銘宗談兩岸飲食淵源,可借飲食文化促進了解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了大陸多地的飲食文化,並不斷傳承與創新,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兩岸可通過飲食文化互相了解、借鑒。”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台北辦事處、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日前聯合舉辦“了解台灣系列講座”,台灣文史作家、資深媒體人曹銘宗做上述表示。

 

大陸的飲食文化對台灣有很大影響。“島內有一種食材叫‘冬粉’,這跟冬天有關嗎?”曹銘宗查證,據日據時代的辭典記載,“山東粉”又稱“東粉”,後來或許因為筆誤,又變成了“冬粉”。就這樣,從山東龍口港上船的粉絲,運到台灣就變成“冬粉”。

 

曹銘宗透露,在上世紀20年代台灣尚屬日據時代,島內的宴席菜、酒家菜就已有福州菜、廣東菜、四川菜、北京菜、江浙菜等,只是未深入民間。在1945年至1950年間,大量人口從大陸各省遷居台灣,又豐富了台灣的多元飲食文化,大陸的各類美食、小吃開始在寶島紮根。

 

台灣流行吃麵食,這在南方省份中很罕見。“除了受大陸北方移民影響外,跟當年‘麵粉代米’政策有關。”曹銘宗説,在1954年前後,美國的麵粉很便宜,台灣地區的稻米很貴,臺當局便鼓勵出口稻米、進口麵粉,從中賺取外匯。大量人口吃麵,讓這個南方海島也發展出豐富多彩的麵食文化。特別是通過鼎泰豐的推廣,小籠包變成了聞名國際的經典美食。

 

曹銘宗還舉例,台灣過去不常吃水餃,但現在水餃卻是常見的“流行食品”。台灣至今還保留了山東包水餃的方式,包括如何包,放在水裏煮才不會露餡等。

 

“當然,兩岸的飲食也在互相融合。”曹銘宗説,不少大陸的食物在台灣經歷了“本地化”轉變,由於台灣産糖及海産品較多,相應的食物也會變甜或者加入海鮮口味。他認為,借飲食文化了解台灣是非常好的切入點。近年來,台灣有不少小吃在大陸流行,兩岸通過飲食文化、休閒農業等領域互相了解、借鑒,是不錯的交流方式.。(臺海網3月11日訊   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