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粉絲入臺就成了“冬粉” 臺媒體人曹銘宗談兩岸飲食淵源,可借飲食文化促進了解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3-12 14:50:37 | 來源: 臺海網 |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了大陸多地的飲食文化,並不斷傳承與創新,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華,兩岸可通過飲食文化互相了解、借鑒。”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台北辦事處、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日前聯合舉辦“了解台灣系列講座”,台灣文史作家、資深媒體人曹銘宗做上述表示。
大陸的飲食文化對台灣有很大影響。“島內有一種食材叫‘冬粉’,這跟冬天有關嗎?”曹銘宗查證,據日據時代的辭典記載,“山東粉”又稱“東粉”,後來或許因為筆誤,又變成了“冬粉”。就這樣,從山東龍口港上船的粉絲,運到台灣就變成“冬粉”。
曹銘宗透露,在上世紀20年代台灣尚屬日據時代,島內的宴席菜、酒家菜就已有福州菜、廣東菜、四川菜、北京菜、江浙菜等,只是未深入民間。在1945年至1950年間,大量人口從大陸各省遷居台灣,又豐富了台灣的多元飲食文化,大陸的各類美食、小吃開始在寶島紮根。
台灣流行吃麵食,這在南方省份中很罕見。“除了受大陸北方移民影響外,跟當年‘麵粉代米’政策有關。”曹銘宗説,在1954年前後,美國的麵粉很便宜,台灣地區的稻米很貴,臺當局便鼓勵出口稻米、進口麵粉,從中賺取外匯。大量人口吃麵,讓這個南方海島也發展出豐富多彩的麵食文化。特別是通過鼎泰豐的推廣,小籠包變成了聞名國際的經典美食。
曹銘宗還舉例,台灣過去不常吃水餃,但現在水餃卻是常見的“流行食品”。台灣至今還保留了山東包水餃的方式,包括如何包,放在水裏煮才不會露餡等。
“當然,兩岸的飲食也在互相融合。”曹銘宗説,不少大陸的食物在台灣經歷了“本地化”轉變,由於台灣産糖及海産品較多,相應的食物也會變甜或者加入海鮮口味。他認為,借飲食文化了解台灣是非常好的切入點。近年來,台灣有不少小吃在大陸流行,兩岸通過飲食文化、休閒農業等領域互相了解、借鑒,是不錯的交流方式.。(臺海網3月11日訊 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
相關新聞
- 2018-03-11兩岸信眾福州拜謁陳靖姑
- 2018-03-10第六屆中華優秀戲曲文化藝術節在武漢開幕
- 2018-03-10文博界代表委員:盤活博物館資源,讓文物大聲“説話”
- 2018-03-09王亞民委員:5月在故宮“乘船”遊覽清明上河圖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