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擴大教育對臺對外開放 臺學者指影響積極

2018年福建省將繼續實施師資閩臺聯合培養計劃和台灣全職教師引進與資助計劃,還將依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提升教育國際化水準。

 

中新社記者12日從福建省教育廳發佈的《2018年工作要點》了解到上述信息。專家分析認為,福建具有對臺區位優勢,加之國務院臺辦等多個部門日前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惠臺31條新措施”),將對台灣教育學界與大陸的交流合作産生更積極、更廣泛的影響。

 

福建對臺教育交流合作成為亮點。包括引導有條件的高校將閩臺高校聯合人才培養項目轉報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組織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和百名中小學校長論壇、海峽兩岸中小學生八閩文化之旅、閩臺職業教育年會等常態化交流活動。

 

去年,福建提出,從2017年到2020年,將引進1000名滿足該省自貿試驗區和産業發展急需人才培養需要的台灣優秀教師,到該省高校任全職教師。同期,福建省師資閩臺聯合培養中心要培訓3000名本科高校、職業院校骨幹教師和管理幹部。

 

這一人才招募計劃今年將持續進行。結合“惠臺31條新措施”認可台灣學歷,並予以臺胞就業、考取執業資質等多項優惠,福建在兩岸教育融合上更為先行先試。

 

台灣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馬彥彬近年到福建任教,擔任陽光學院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他認為,過去大陸對臺攬才政策對在臺求職發展不順、執教的學校經營困難的台灣教師頗有吸引力,如今在“惠臺31條新措施”之下,之前“補充式”的、消極的吸引力變得更為積極,影響的人群面也更為擴大,比如公立校教師、或還沒取得博士學位的台灣研究人員,也可能改變職業規劃看往大陸。

 

在福建師範大學就讀的臺生簡以信表示,這些措施體現了對台灣專業人才的重視,非常鼓舞人心,“感覺自己在大陸的舞臺更大了”。

 

在福州大學就讀的臺生陳崴駿也直言,身邊很多台灣朋友在大陸學習經濟、金融和國際貿易等專業,“他們大多想畢業後留在大陸打拼”,如今放開臺生考取銀行業和證券期貨業職業資格證,“太好了。”(中新社福州3月12日電   記者 林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