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12個地方高新區擠進“國家隊” 國家高新區新增長極加快成型

伴隨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入,作為我國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國家高新區引來新一輪擴容。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包括荊州、黃石大冶湖、潛江、永川、懷化等12家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至此,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68家。據悉,到“十三五”末,國家高新區數量將達到240家左右。新升級國家高新區將通過以升促建,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正加快形成。

 

12個國家新區獲批

 

3月6日至7日,中國政府網連續兩天正式發文稱,國務院批復同意荊州、黃石大冶湖、潛江、九江共青城、宜春豐城、湛江、茂名、楚雄、淮南、榮昌、永川、懷化等12家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

 

批復要求,新升級的國家高新區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佈局集中、産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鮮明、規模適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傳統産業提質增效,努力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搶佔世界高新技術産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

 

批復還明確指出,必須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按規定程式履行具體用地報批手續;必須依法供地,以産業用地為主,嚴禁房地産開發,合理、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國家高新區,即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是國家為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調整産業結構、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增強國際競爭力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從1988年第一家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成立至今,國家高新區迅猛發展,目前總數已達168家。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多地爭搶國家級高新區的名額也在迅速升溫。據悉,目前包括河南信陽、湖南漣源、廣東陽江等多個三四線城市也加入了爭創國家高新區的行列。

 

據此前發佈的《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按照擇優選擇、以升促建、分步推進、特色鮮明的原則,結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東北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省級高新區升級,支持在農業科技産業優勢突出的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推動國家高新區在全國大部分地級市佈局。到“十三五”末,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240家左右。

 

成地方發展新動能

 

作為我國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2017年,17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研發投入佔全國的44.3%以上,新産品收入佔全國的31.5%,勞動生産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倍。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廣東深圳等國家自創區對所在地區GDP增長貢獻超過20%,成為創新發展的“領頭雁”。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高新區堅持把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産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智慧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不斷涌現,已成為我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策源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新經濟形態正在國家高新區蓬勃發展,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正在加快形成。與此同時,“想法—創業—瞪羚—獨角獸”成為新經濟時代的科技型企業成長路線。

 

2017年3月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佈的《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獨角獸企業達131家。其中,104家是在高新區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比例達到79%。而北京中關村更是擁有65家獨角獸企業,是全球除美國矽谷外獨角獸企業最多的區域

 

“一個地方出現50家以上的獨角獸企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關村呈現出了多領域、多模式、多形式的爆發增長,中關村已成為全球創新高地。這也足以讓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擁有更好的落腳點。”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説。

 

除獨角獸企業在國家高新區爆髮式增長外,一大批具有高成長性的瞪羚企業快速發展,為國家高新區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據了解,2016年國家高新區共有瞪羚企業2576家,比上一年增長491家,瞪羚率在全球處於先進水準。蓬勃發展的瞪羚企業通過持續創新,不斷推出新産品、提供新服務、拓展新市場、應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打造新業態,已經成為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也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區域創新體系成型

 

雖然國家高新區成績斐然,但與形勢的發展變化相比,與新的責任與使命相比,還面臨一系列挑戰。具體來看主要表現在,國家高新區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國家高新區在前20年的發展中,贏得了發展先機,但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未來新增産業要素會明顯減少,政策優勢會逐漸弱化,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和要素驅動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另外,國家高新區、自創區的區域佈局有待優化。

 

“國家高新區在中西部地區分佈相對較少,區內創新資源和要素流動還比較封閉,跨國界、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資源集聚整合能力和輻射聯動共享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在引領和支撐區域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方面的作用還不突出,以點帶面的發展格局有待強化。”科技部高新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事實上,作為雙創主陣地和區域發展領頭雁,國家高新區近年一直在加大協同發展的工作。以上海張江示範區為例,該區集中開展全方位的先行先試探索,創新體制機制,以健全自主創新、開放創新和創新創業三個保障體系,不斷優化産業空間佈局和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等諸多方面先行先試。目前,上海張江示範區已經形成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文化科技融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九大産業集群,成為中國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之一,發揮著集聚、示範、引領、輻射、帶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