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台灣淪為貿易戰的“最終輸家”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簽署備忘錄,將對總值預估600億美元的進口中國大陸産品開徵25%關稅,以反擊中國“經濟侵略”。北京也立刻回敬美國,宣佈對總值30億美元的進口美國産品加徵關稅,以平衡美國對進口鋼、鋁徵稅造成的損失。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雙方火藥味濃烈,也造成市場恐慌心理蔓延,引發全球股市巨幅震蕩。

 

特朗普政府繼引用貿易法“232條款”對進口鋼、鋁課徵高關稅之後,這次祭出“301條款”針對中國大陸侵害智財權採取大規模制裁行動,顯示特朗普宣稱要削減1,000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不是玩假的,不達目的恐不罷休。而北京輸美鋼、鋁總值不過數億美元,但報復金額卻高達30億美元,對美國警告意味濃厚。美中貿易戰若持續升高,影響層面至深且巨,因而各國都高度關切美中的下一步行動,更憂慮貿易戰全面爆發。

 

我們認為,美中貿易戰未來發展,將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美國的戰略意圖和決心。特朗普政府去年底公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俄羅斯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挑戰,特朗普甚至公開稱中國是敵對強權,指責北京奉行的戰略是在削弱美國的經濟侵略。上週四特朗普在宣佈對中國制裁時,更宣稱是對抗“經濟侵略”的歷史性舉措;他還強調3,750億美元的美中貿易赤字是“失控了”,對中國産品加徵關稅將使美國“成為一個更強大更富裕的國家”。顯而易見特朗普認為“中國崛起”是對美國的最大威脅,經濟制裁成為“既有大國”與“新興大國”兩強勝負博弈的重要手段。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在貿易戰中若未達成一定戰略目標,恐不會輕易中止。

 

第二,美中雙方的籌碼。美國制裁中國鎖定“中國製造2025”十大戰略産業,包括機器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電動汽車、生物制藥産品等,課徵25%關稅,既有助減少貿易赤字,也防堵中國從“製造大國”成為“製造強國”。相對上,北京反制勢將鎖定支持特朗普的農業州,從大豆、玉米、牛肉等農産品下手,藉選票壓力迫使特朗普妥協。若更進一步,可能涉及進口波音客機、蘋果産品等,但走到這一步,雙方勢必撕破臉,而中國大陸從美國進口遠低於對美國出口,貿易戰若持續下去,美中雖兩敗俱傷,但大陸可能輸得更多。另外,中國是美國公債最大持有者,北京亦可能減持美債作報復,對美國也形成另一種壓力。

 

第三,貿易戰外溢效果。美中是世界第一及第二大經濟體,雙方貿易戰勢必牽動其他國家,激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同時可能衝擊金融市場信心,升高通貨膨脹,加速各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這些外溢效果可能迫使世界各國集體向美中施壓,讓貿易戰不致失控。

 

第四,美中雙方政治體制。特朗普和習近平都是強勢領導者,但習號召民族意識,內部少有挑戰聲音,相對上特朗普面臨國內強大反對聲浪,尤其科技、金融業反彈,又有11月美國期中選舉壓力,貿易戰若失控,對特朗普明顯不利。

 

綜上分析,中美爆發全面性貿易戰的可能性不高,透過談判解決雙方貿易失衡問題,乃勢所必然。對台灣而言,貿易是經濟的命脈,尤其台灣高度依賴“台灣接單、大陸生産、出口美國”的貿易型態,美中貿易戰必然讓台灣受到很大傷害,但危機也是轉機,台灣雖無太多談判籌碼,但只要不在兩強之間選邊站,將極有限的籌碼極大化,爭取更多的産業調適時間,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徹底擺脫過度依賴代工出口及海外生産製造的經濟成長模式,終結貧血成長、薪資停滯的惡性循環,才不會成為貿易戰的最終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