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編輯: 白宇坤 | 時間: 2018-06-04 10:06:46 | 來源: 中新網 |
體驗閩南端午習俗包粽子。何淩霄攝
1日至3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以“閩臺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揮特色,提升檔次”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福建漳州長泰展開。
本次活動有近70名兩岸專家學者參與,其中台灣專家有10余位,活動內容包括參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書畫院與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調研考察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長泰縣閩南民俗文化生態展示等。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閩臺的文化差異並不大,這一點讓彼此在生活上更容易習慣、融合。可以説,把兩岸更加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是文化的力量,而民間文化就是這股力量的中流砥柱。
與會代表合影留念。何淩霄 攝
“閩南民俗文化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説,優秀閩南文化的保護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事情,在保護之後該如何傳承也是我們需要關注和考慮的;閩南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要勇於創新。
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朱清認為,以人物信仰為主的民間信俗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內容,例如對閩臺民眾都具有影響力、感召力的“開漳聖王”信俗。“由這些信俗而生成的各種儀式、活動,兩岸之間並沒有多大差異,也正是這些民間信俗成為了聯繫閩臺民眾的重要情感紐帶。”
朱清提議,精心整理“開漳聖王”故事,編撰“開漳聖王”與福建、在閩南、過台灣的“好故事”系列,將這些故事製作成各種文創産品,並可應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展示。
“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作為交流的平臺,就要付諸實際的行動。”台灣閩南語歌曲製作人、詞曲作者林垂立認為,學者專家們發言中提到的閩南文化、民俗、生活,與他經歷過的是一致的;會議內容不應該只停留在討論階段,要走出會場,“更加‘接地氣’地交流討論。”
陳啟鐘是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也是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的副教授。他認為,在保護閩南文化上,應該要儘量保存它原本的民風跟風貌,可以開發,但不要破壞,原本存在的要儘量保留。“以舊修舊,用文化來保留文化。”
談到第一次到漳州時的感受,陳啟鐘説,到了這裡,看到那些廟宇,聽到閩南語,感受週遭的生活環境,就覺得好像這個地方也是我的家。“正如很多台灣人會想到閩南尋根謁祖,就是因為這些民俗、這些文化的牽連。”(中新網漳州6月3日電 何淩霄)
相關新聞
- 2018-06-04台灣教師在福州
- 2018-06-01跟民進黨説完Bye Bye後 呂秀蓮再轟:台灣的政治污染嚴重
- 2018-06-01蔡當局抽刀斷水 難阻“人才西進”浪潮
- 2018-06-01台灣地區縣市長滿意度調查 綠跌藍翻升
新聞推薦
- 入境遊訂單同比增173% 今年“五一”跨境遊雙向升溫2025-04-25
- 兩岸學者在京共話兩岸關係:統一大勢不可阻擋!2025-04-25
- 中國企業逆勢突圍底氣從何而來?外貿一線見聞中找到答案2025-04-25
- 離岸貿易印花稅政策順利擴圍 上海一年累計減免印花稅1.82億元2025-04-25
- 美臺勾連欲“練兵拒統”?國防部正告:“台獨”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2025-04-25
- 臺青赴大陸創業熱度“不降反升”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