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恢復中國史課綱公投”發起人吳昆財:不了解中國史 要咋看《甄嬛傳》等大陸劇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1-21 11:11:36 | 來源: 臺海網 |
“今年9月開始的台灣高中歷史課本,‘中國史’將正式併入東亞史,不再單獨成冊。這意味著老師對‘中國史’可教也可不教,台灣學生再也無法獲得系統性的‘中國史’授課。如此之下,往後台灣年輕人把張飛當岳飛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昨日接受導報記者專訪時説,這一切禍源都起因于去年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通過的“去中國化”高中歷史課綱。“不了解中國歷史,放棄中華文化,台灣未來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吳昆財憂心忡忡,“我覺得,在台灣恢復中國史教育有現實的迫切需要。”因此,他目前正全力推動“恢復中國史課綱公投”連署,希望能在2020年通過。
“若不懂中國史,如何看《延禧攻略》?”
記者:為什麼要推動“恢復中國史課綱公投”?
吳昆財:為了台灣能夠得到永續發展。歷史是一種文化,而文化就是生活。你選擇怎樣的歷史與文化,你就會有怎樣的生活。台灣如果想要過美好的、愉快的生活,那就要選擇正確的歷史與文化認同。而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是可以給台灣帶來好處的,更是台灣安身立命的根本。
記者:您説歷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中國史的教育對台灣普通民眾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吳昆財:歷史,研究的是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以及一種文化的形成過程。台灣人的生活與信仰,無處不受到中國歷史的影響。如果不了解中國史,台灣人對一些生活的東西就會不了解,甚至出現錯亂與不適應。比如説台灣現有的考試製度,是由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演變過來的。民間很普遍的關公與媽祖信仰,是緣自於三國和宋朝的歷史。可以説,台灣人食衣住行,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你不了解中國史,怎麼去理解你目前的生活與信仰?
再比如,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品,大多是唐宋元明清等中國各朝各代的寶貝。最近民進黨當局要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送到日本參展被民眾大罵,因為這是兩岸全體中國人的寶貝,所以才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可如果不了解中國史,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唐代,那你要跟後代怎麼講大唐盛世?怎麼講《祭侄文稿》是國寶?現在台灣人流行看《延禧攻略》、《如懿傳》、《甄嬛傳》等大陸劇,可如果對清朝完全沒概念,你要怎樣才能看懂這些電視劇?
“單從佔便宜角度説,台灣人都得了解大陸”
記者:有些台灣人會反駁説,不專門學歐美歷史也可看懂歐美電影大片。您怎麼回應?
吳昆財:中華文化向來相容並蓄,不會排斥其他外來文化,可以與其他文化互為依存,但台灣的發展離不開中華文化,台灣人不能不了解中國史。
記者:您是歷史教授,對中華文化了解,才了解中國史教育對台灣重要。可受民進黨“去中國化”影響,有些台灣民眾會不以為然,尤其是“台獨”人士。
吳昆財:我經常跟學生講,不管你的政治認同如何,即便退一萬步,你都需要好好了解中國史、中華文化,了解中國大陸。第一,台灣現在每年從大陸賺的貿易順差約1000億美元,兩岸貿易佔台灣總貿易額40%。單從經濟和佔大陸便宜的角度講,你都要好好了解中國史與中國大陸。第二,即便你把大陸視為敵人,按兵法上講“以敵為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也必須了解大陸。何況兩岸民眾不是敵人,而是同胞骨肉。第三,即便了解台灣史,哪怕從鄭成功統治台灣開始,若追本溯源,最終發現台灣史還是中國史與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台灣人不僅不能放棄對中國史和中華文化的了解,更要努力擴大中華文化的話語權,讓中華文化進一步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展,賦予更多新的內容。
“錯把岳飛當張飛,但文化DNA不易改變”
記者:您覺得民進黨搞“去中國化”對台灣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有什麼負面影響?
吳昆財:當然有,而且很嚴重,最典型的後果就是岳飛把當張飛。我一個朋友帶讀高中的女兒去旅遊,在經過一尊刻有“精忠報國”字樣的銅像邊時,他問女兒,你知道這是誰嗎?女兒脫口而出説“張飛”。我朋友覺得事態很嚴重,最後讓女兒仔細看銅像的相關文字介紹,她才改口説是“岳飛”。你説“去中國化”帶來的後果嚴重不嚴重?
去年中秋節期間,我問學生:您認為孔子是“我國人”還是“外國人”?其中一個學生反問我怎麼界定“我國”與“外國”。我説尊重你個人界定。結果他説,“孔子是外國人”。我繼續問,那蘇軾是“我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同樣回答是“外國人”。我再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為什麼到了中秋節,很多人喜歡唱這首歌?這位學生就不説話了。什麼意思?也就是説,“去中國化”使一些台灣年輕人在政治認同上出現偏差,把孔子、蘇軾與蘇格拉底、康德一樣看待成“外國人”,可他們文化認同上,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同中華文化。
記者:從這個角度上説,“去中國化”不見得那麼容易?
吳昆財:是的。時間到了,或在特定的環境下,大家會反省。我太太與我都是“本省人”,到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我太太跟我説,台灣人到了外國,才發現自己的身份認同沒那麼複雜,比如過中秋、過春節、寫毛筆字等等,大家尋求的還是中華文化,心理上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在台灣,偶爾與一些“獨派”聊天,雖然他們口口聲聲説要“台獨”,但也經常會脫口而出説“我們中國人的風俗就是這樣”之類的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文化DNA是不容易改變的,吃飯時拿筷子的與拿刀叉的就是不一樣,如果強硬“去中國化”,只會反受其咎。
“迫切需要恢復中國史教育,不必等”
記者:您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來推“恢復中國史課綱公投”?
吳昆財:2018年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去中國化”高中歷史課綱,決定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並於2019年9月正式實施。這是民進黨“去中國化”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再到徹底消滅“中國史”的重要節點。從課時上説,以前台灣高中三年都要學中國史,後來變成只學一學期;今年9月併入東亞史後,意味著老師可教也可不教中國史。從分量上説,以前中國史有三冊,後來變成一冊,到今年9月,“中國史”這三個字根本不會出現在書的封面上。中國史聊備一格,可有可無,台灣民眾分不清張飛與岳飛的情況就會更加嚴重。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在台灣恢復中國史課綱有迫切需要,對台灣也有長遠的好處。
記者:您覺得這項“公投”能連署過關並最後獲得通過嗎?
吳昆財:這件事難度在於,不是每個人對失去中國史教育都有切膚之痛,所以要發動大家支持恢復中國史“公投”很不容易。民進黨“去中國化”已有相當長時間,七年之疾又如何求三年之艾?所以我不管結果如何,都會把推動這項“公投”當作是啟蒙運動,以喚醒台灣民眾對中國史教育的重視。我相信“德不孤必有鄰”,現在有不少人支持我做這件事,包括台灣“中研院院士”何大安、台灣成功大學教授高家俊等都同意擔任共同提案人。我們今後還要加大宣傳,群策群力。
記者:有沒有考慮尋求泛藍政黨支持?也人説,乾脆等國民黨“執政”後再來推動恢復中國史,可能會容易些。
吳昆財:能否得到政黨支持,我不是很在意。就算國民黨再次“執政”,能否恢復中國史課綱,不必有太多期待,畢竟,國民黨本身就很媚俗。馬英九2008年上後,對民進黨“去中國化”,也沒完全撥亂反正,課綱也只做到“微調”。一句話: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有些事,你永遠不必問。臺海網1月2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文/網絡圖)
相關新聞
- 2019-01-08台灣開啟“恢復中國史課綱公投” 多位學者聲援
- 2018-09-17戚嘉林:台灣課綱審議通過 實質“台獨”最後一步
- 2018-09-17臺當局修課綱要“居裏夫人”不再從夫姓 遭批正事不辦
- 2018-09-11修改課綱 兩岸教育界有識之士:我們堅持中國文化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