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實現深海6000米大深度數據北斗衛星實時傳輸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2-01 10:59:06 | 來源: 光明日報 |
“科學”號科考船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張進剛攝/光明圖片
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1月31日返回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母港。我國科學家在本航次成功維護升級了我國的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特別是首次實現深海6000米大深度數據北斗衛星實時傳輸。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介紹,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實現了深海潛標大容量數據的北斗衛星實時傳輸。“我們融合感應耦合和水聲通信技術,首次實現了深海6000米大深度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大洋上層實現了每100米一個溫鹽流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大洋中深層實現每500米一個溫鹽流數據的實時傳輸。”王凡説,“6000米深海數據北斗衛星實時通信潛標自布放以來已經安全運行了1個多月,數據回傳正常。”
這一項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克服了深海潛標載荷容積小、供電少和數據量大等困難,改變了以往依賴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顯著提高了深海數據實時傳輸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航次首席科學家汪嘉寧研究員介紹,本航次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的航次之一,歷時74天,航程12000余海裏,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長的一個航次,在開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調查的同時,向東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匯區進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學多學科聯合觀測。
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是在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專項、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海洋大科學中心高端用戶項目、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和問海計劃項目的聯合支持下建設的。經過5年建設,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的深海連續和實時觀測能力穩步提升,觀測網內的20套深海潛標、4套大型浮標共千余件觀測設備已經穩定獲取連續4年至5年的觀測數據,不斷刷新我國觀測網獲取深海數據的最長時間紀錄;而且觀測平臺更加多樣化,既包含了實時潛標和實時浮標等固定觀測平臺,也包含了剖面浮標和船載移動觀測平臺等,實現了大洋上層和中深層的全覆蓋,並建立了實時觀測數據的自動分析和應用平臺。本報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齊芳 通訊員王敏
相關新聞
- 2019-01-21666!長征十一號火箭“一箭四星”成功發射,六戰六捷!
- 2019-01-11“中星2D”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航天2019年實現開門紅
- 2018-12-20中國航天擴大開放共享與國際合作 助力多國實現“航天夢”
- 2018-11-26改革開放四十年:從“衛星上天”到“嫦娥探月”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