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落實惠臺措施助力台資企業發展見聞

從第一批臺商到大陸投資,迄今已有30多年。伴隨數量增多、投資領域擴大,台資企業對營商環境的要求相應提高。在大陸不斷出臺的惠臺措施推動下,台資企業發展獲得哪些助益?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融資難等問題,是否得到解決?記者日前隨臺盟中央調研組赴江蘇省,圍繞優化台資企業營商環境進行專題調研。

 

江蘇是台資企業數量和發展規模都名列前茅的省份。據初步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計批准台資項目超過2.7萬個,實際到賬台資超過780億美元,總投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達6200多個。

 

在南京江北新區,首期投資30億美元的臺積電晶圓廠以美觀大方的造型掩映在一片城市森林中。被譽為“最美、最有特色”的臺積電南京廠區,從開工到量産僅用兩年3個月,創下這家知名半導體製造公司的建廠紀錄。

 

“以臺積電為龍頭,我市積體電路産業鏈加速形成,目前已有超過240個項目,其中台資項目近40個。”南京市副市長胡洪説,這與政府對照營商環境最高標準和最好水準提出“降、解、放、暢”工作方針,不斷加強臺商臺胞服務的法制化、規範化、社會化、特色化建設是分不開的。

 

《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出臺一年多來,江蘇積極制定具體落實舉措。從“江蘇76條”到“南京75條”“蘇州55條”“淮安58條”“昆山68條”……據介紹,全省已有9個設區市和昆山市出臺了聚焦落實臺企臺胞享受同等待遇的具體措施。

 

數字一體化手術室、零售門店雲端管理平臺、物流垂直解決方案,集納了駕駛行為管理、胎壓監測、盲點偵測、防撞警告、人流分析等技術的巴士駕駛臺……在昆山研華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調研組看到了一家台資企業的“智變”轉型。

 

“西進”大陸10多年間,研華科技有限公司先後多次擴廠。2013年底,協同創新研發中心建成並投入運營。“31條”提出,台資企業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這為研華科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去年6月,研華科技與昆山交發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我們實質參與了昆山軌道交通規劃,還得到政府在研發及智慧化改造方面的支持。”總經理陳順浪説,“這些政策鼓勵使公司更堅定在大陸永續發展的信心,我們將加大投資建設研發機構和實驗室。”

 

“31條”還提出,幫助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設在大陸的研發中心採購大陸設備全額退還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

 

由臺青創辦的瑪冀電子有限公司成為受惠者。“最早來昆山落戶是看中産業集群效應,對政策了解並不多。沒想到當地政府主動找上門來,告訴我們可以申請高新企業資格,還在擴産用地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該公司行政副總程彧倞説。

 

據介紹,江蘇省已有近700家台資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2017年以來,300多家臺企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近15億元(人民幣,下同),560多家臺企享受小微企業減免稅額超過1000萬元。

 

為解決融資問題,昆山市與台灣電電公會合作開發了“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以核心臺企及其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的訂單和應收賬款為擔保,吸引兩岸金融機構共同參與。

 

“企業把訂單公佈在平臺上,銀行機構抓取信息並估值後發放一定比例貸款。企業就可以用這筆錢支付材料成本、人員工資,解決資金週轉困難。”昆山市臺辦副主任吳韜説,平臺已累計支持昆山中小微企業825家,其中臺企近三成;至2018年底,企業共獲得融資約1.24億元,節省融資利息約870萬元。

 

在位於南京市浦口高新區的“眾創碼頭”孵化器基地,有一面畫滿了紙飛機的塗鴉墻,機翼上點綴著創業團隊照片和大家寫下的許願文字。

 

作為國臺辦授牌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眾創碼頭”目前已入駐創業團隊49家。基地項目負責人、南京臺青會副主委何思穎説,營商環境改善同樣造福了剛起步的小微企業,“相信隨著同等待遇的加快落實,會有更多台灣年輕人來大陸發展、逐夢”。

 

這次調研是受中共中央委託,臺盟中央開展的2019年民主黨派大調研。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李鉞鋒表示,江蘇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擁有先行先試的經驗。調研組將在進一步研究台資企業營商環境的新特點、新需求後,將調研內容整理形成詳細報告,為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落實“兩岸一家親”重要理念,發揮民主黨派應有的作用。新華社記者趙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