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精神財富 一個編纂典範

 

一筆精神財富 一個編纂典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版行業取得重大進展:圖書數量快速增長、圖書品種極大豐富、圖書品質不斷提高、圖書市場空前繁榮,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涌現了一批具有重要思想價值、卓越藝術品質與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優秀圖書。讀書版“逐夢70年”欄目將為讀者細細梳理這些優秀圖書的策劃背景與出版經過,深入挖掘它們的成功經驗與文化啟示,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圖書出版事業的蓬勃發展,推動更多經典圖書的創作與問世。

 

——編  者  

 

魯迅,中國新文學的傑出代表,學兼中西,文變古今,著述宏富。他的作品有文言文,也有白話文,有小説,也有詩歌,有新體詩,也有舊體詩,有散文,也有雜文,有報刊短章,也有學術專著。為這樣一位文學大師編纂文集和全集,是十分艱巨、極富挑戰的工作。80多年來,幾代研究者和出版人致力於《魯迅全集》的編輯和出版,為文學家文集的編纂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範例。

 

1938年,魯迅先生逝世兩年後,20卷的《魯迅全集》在上海面世。其後歷經戰亂,無暇重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就成立了魯迅著作編刊社(後併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稱魯迅著作編輯室),于1956年開始出版《魯迅全集》10卷註釋本,至1958年出齊。1975年,經毛澤東批准,成立了魯迅研究室,隨後又組建了“《魯迅全集》領導小組”,從各地抽調專家學者到京,分工合作,于1981年魯迅百年誕辰前夕,推出16卷的《魯迅全集》。

 

目前魯迅著作最通行的版本是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由1981年16卷本的《魯迅全集》修訂擴充的18卷本。全集出版説明寫道:“《魯迅全集》的編注工作,一直受到中央和國家的重視,得到眾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魯迅研究界的專家學者的幫助。”

 

《魯迅全集》在編輯體例、文本校勘、題解註釋等方面創舉頗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編輯體例方面。1938年版的全集基本參照魯迅本人生前自擬《三十年集》的體例,將其歷年自編文集作為主體,未入文集者列為“拾遺”“拾遺補編”。全集收入了譯文,但沒有收入日記和書信。不過,全集編輯委員會在發刊緣起中作了説明,為更大更全的版本預留了空間:“此外還有日記、書簡、六朝造像目錄、六朝墓誌目錄、漢碑帖、漢畫像等,因影印工程浩大,一時不易問世。”

 

1938年《魯迅全集》編輯委員會設定的體例顯然過於寬泛。對於譯文,魯迅也許有另行編輯譯文集的計劃。書信和日記本非公開發表的文字,不能算是創作。從《三十年集》的擬目可以約略體會出魯迅當時的編輯意圖,所謂“文集”,只收創作和學術研究著作,而其他文字,可以另編譯文集、書信集、日記等。至於編校古籍,例如《嵇康集》,或可以“嵇康著、魯迅校注”的名目出版,因為雖然魯迅在該書的校勘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它畢竟是嵇康的原創。因此1958年的10卷本有意向魯迅的本意回歸,聲明“專收魯迅的創作、評論、文學史著作”以及部分書信,並計劃將譯文和古籍輯校文字另行編輯成書,即後來的10卷本《魯迅譯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2月)和4卷本《魯迅輯錄古籍叢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7月),為著、譯、校勘劃界分區。

 

1958年的版本排除了日記,但收入部分書信。其實,書信非正式撰寫之文,收入文集,本就值得商榷。著作者的書信散落各地收信人手中,難以收全,而且有些信札僅見於報刊轉載,無原件可供核對,不足徵信。這樣一來,收入書信的《魯迅全集》就更難稱全。16卷本使日記、書信收入全集的體例得以確定,為後來很多作家的文集編纂提供了借鑒。16卷本及在其基礎上修訂而成的2005年版18卷本,雖然已非魯迅“文集”或“作品集”,卻也非魯迅全部文字的總集,創新了作家全集的編輯體例。

 

2005年全集收創作(含雜文)9卷,學術專著1卷,書信4卷,日記3卷,另有附集(含魯迅著譯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註釋索引)1卷。2005年版有一個不足之處,是刪去了1981年版第8卷的《生理實驗術要略》。出版説明中交代,將來要把《生理實驗術要略》與魯迅其他科學著述如《中國礦産志》《地質學殘稿》等,一同編入《魯迅自然科學論著》,這不免使體例有所混亂。這幾部魯迅早期著作分明是原創作品,不能因為與文學關係不大就不收錄。

 

2005年版全集為何篇幅多至18卷?一者是因為收入了新發現的佚文,增加了註釋;一者也因為除將《兩地書》收入外,還將魯迅、許廣平《兩地書》68封原信收錄。這樣收錄有一定道理,將魯迅公開發表的創作《兩地書》和不欲示人的私信區別開來,體例上有所創新,但造成部分文字重出,也值得再思。

 

按2005年版全集出版説明所説,將來另行出版《魯迅譯文集》10卷、《魯迅輯校古籍叢編》4卷、《魯迅自然科學論著》1卷,那魯迅文字的“全”集就有33卷之譜。

 

1938年版全集因為時間倉促,在校勘方面有欠精審,誤植與錯訛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研究專家孫用逐篇重校,于1950年3月出版了《魯迅全集校讀記》與《魯迅全集正誤表》(上海作家書屋)。10卷註釋本《魯迅全集》採用了孫用的校勘成果,又依據魯迅手稿或各篇最初發表時的報刊進行細心校勘,糾正了1938年版中許多誤植、脫漏與印錯的文字、標點。1981年16卷本編委會中專門設置了校勘小組,定出統一的原則與體例,並據初版本,參照魯迅手稿和原始發表報刊,又一次進行認真系統的校勘。單單是前6卷,就校勘出千余處錯訛。2005年版的修訂者對文本又進行了一次細心核校,僅從第一卷匯總就校出各種差異、錯訛、更動文字等近130處。全集共校勘改動了1000余處。

 

《魯迅全集》的校勘成果為現代文學作品的文本校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魯迅全集》有註釋,而且是詳注,這在現代文學家的著作出版史上較為罕見。

 

魯迅的著作要不要註釋,是一個曾經引發爭議的問題。魯迅作品涉及大量古今人物、歷史事件以及社團、書籍、報刊乃至典故、名物、方言土語、引文出處等,考慮到時代的關係,讀者閱讀會有一定障礙,應該加注。但如果一一註釋疏證,工程浩大。反對的意見,除了不贊成繁瑣註釋外,還有這樣一層意思:如果加注,則最好出版單行本或每標籤出注者之名,以“注責”自負。因為釋文表達了註釋者對原著的理解,是對是錯,容有爭論。2005年的《魯迅全集》註釋出自多人之手,卻未標明注者,是具有時代特點的集體項目。

 

1958年的《魯迅全集》10卷註釋本,為普及魯迅著作做出了巨大貢獻。1981年版在其基礎上,對註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釋文達240萬字之多。隨著社會形態及國際形勢的變化,《魯迅全集》中對很多人物和事件需要做客觀、公正的評價,而魯迅研究取得的很多新的成果也需要加以反映。2005年的版本修訂,專家學者對原有註釋逐條進行審核,根據新成果補充了很多詞條,對以往註釋繁瑣的加以刪略,原注存在史實錯誤的予以糾正,敘述不當者加以調整。新版對原注做了重要或較大修改的達千余條,單是補改中外人物生卒年一項就有900余條。魯迅日記涉及的人物2000多位,魯迅所購書籍5000余種,都詳加註釋。現行版本的註釋總數是兩萬餘條,近240萬字。

 

儘管如此,《魯迅全集》的註釋仍有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2005年版發行近15年來,《魯迅研究月刊》等專業刊物又陸續發表了一些質疑補正的文章,文本校勘是一項十分繁難的工作,為了向讀者提供更準確的文本和更允當的註釋,《魯迅全集》的修訂應該被提到日程上來。

 

《魯迅全集》是一個範例,但不一定是作家全集編纂的定則。因為作家的創作呈現不同面貌,不可能強求一律。如郭沫若的書信、日記,並未收入《郭沫若全集》中;至於譯文,茅盾、巴金的譯作,卷帙浩繁,倣照魯迅著譯編輯體例,另行出版了“譯文集”, 但對於譯文較少的作家如瞿秋白,則將譯文編入《瞿秋白文集》(譯文編);《魯迅全集》不收輯校古籍的體例,也被《郭沫若全集》收錄《管子集釋》打破了——此類體例不一的情況屢見不鮮。

 

現行的《魯迅全集》是魯迅著作編纂的集大成之作,對於文學家全集的編纂,其體例可資借鑒,同時也對開拓更大空間提供了啟示。

 

(作者黃喬生為魯迅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