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規劃是頂層設計 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央視網消息:我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一字之差,反映了一個歷史性的變化。解放前的中國還是“一窮二白”,雖然我們能夠生産糧食,能夠製造桌椅板凳,但是我們連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然而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這一切成功的背後,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那麼,我們的五年規劃都經歷了哪些重要的歷史階段呢?它給我們的生活又帶來了哪些實實在在的變化呢?

 

五年規劃是頂層設計 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曾經參與起草國家和地方多份“五年規劃”的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在《中國經濟大講堂》中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六五”時期,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把提高經濟效益擺到了一個中心的位置,要從封閉半封閉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兼顧了農輕重産業之間發展的關係,農業發展得比較好,糧食就實現了自給,棉花也是變成了自給有餘了。

 

計劃經濟時期的各種票證,像肉票、布票、棉票等等,都在“六五”時期逐漸取消了。再比如1984年,石家莊有個造紙廠,廠裏有個工人將工廠承包了下來,這在中國絕對是首例;同年北京天橋百貨公司的股票也實現了上市;上海飛樂音響公司也在此期間發行了第一張股票。1984年1月1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央文件發佈,那就是首次允許農民自帶口糧,進城務工經商,從而邁出了中國城鎮化的一大步。“六五”計劃期間,我們的改革實現了重大突破!

 

那麼,除了“六五”計劃,還有沒有其他重要階段呢?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講到,“九五”計劃,從1996年到2000年,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計劃多一點,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所以“九五”計劃提出的目標就是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五年規劃是頂層設計 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然而,在“九五”計劃剛剛實施過半的時候,趕上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這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非常大。政府採取了擴大內需、增發國債的策略,同時進行住房制度改革,並加大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因此,我們不僅成功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還提前三年實現了人均GDP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

 

五年規劃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頂層設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的主要表現形式。每經歷一個五年,我們的生活就會實實在在地邁進一大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