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增至8.3億 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7-09 09:40:53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國家統計局7月8日發佈《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1978-2018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8.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9.58%。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速。此外,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鄉差距很大,城鎮化發展緩慢,城鄉處於分割狀態。改革開放後,戶籍束縛逐漸鬆綁,城鎮化開始加速,城鄉之間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市場界限被打破,帶動城鄉差距大幅度縮小,一些地區率先實現了城鄉一體化。1978-2018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8.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9.58%,提高41.66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72個,建制鎮數量從2176個增加到21297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35.33%提高到43.37%,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由17.24個百分點縮小到16.21個百分點。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城鎮佈局結構不斷優化,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中原、哈長、北部灣等城市群,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部分城市群已經具備強大的國際經濟影響力。
此外,報告還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兩個同步”和“兩個提高”思想,在注重提高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將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社會結構進一步優化。
改革開放後,多種生産要素參與收入分配,居民收入來源發生顯著變化,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佔比下降,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上升。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比降至71.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比升至30.8%。黨的十八大以來,居民收入來源更趨多元化,財産凈收入成為城鎮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財産凈收入佔比為10.3%,比2013年提高0.6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佔比為60.6%,下降2.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41.0%,比2013年提高2.3個百分點,高於經營凈收入4.4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我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報告顯示,2013-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3%,快於人均GDP實際增速0.8個百分點。(記者 班娟娟)
相關新聞
- 2019-05-23又提高零點三歲 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七十七歲
- 2019-06-18聯合國報告: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7億
- 2019-04-26台灣的人口危機:負增長時代的來臨
- 2019-04-09發改委: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