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台灣的人口危機:負增長時代的來臨

今年即將度過三分之一,台灣島內為了2020年大選藍綠依舊是炒得如火如荼不可開交,但對於一個當前最重要的必須面對的重大議題卻仍未看見台灣政客們提出有效的方案來解決,那就是台灣人口真的要減少了。依據臺內政部門最新的數據顯示,台灣在今年1月的總人口數為23,590,744人,到了2月份變成23,590,004人,3月則是23,589,192人。短短三個月裏全臺總人口減少1,552人。再以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對照,出生人數方面,1月是17,139人,2月是12,497人,3月是14,567人;死亡人數方面,1月是16,622人,2月是13,352人,3月是15,171人。前三個月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出生人數,台灣人口在今年確定將進入負增長時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台灣媒體自製的人口數據圖表。   資料圖片

 

台灣媒體自製的人口數據圖表。(資料圖片)

 

台灣人口負增長主要由於兩大因素所導致: 一是少子化,二是老齡化,這兩者間是相輔相成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社會形態從農業型進入工商業社會,會帶來一定規模的人口減少。這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社會轉型時所必然面臨的問題。但是對於台灣來説,這個問題來的時間是太快而且快得超乎預期。

 

台灣在早期根本不存在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後,台灣的人口出生率還是非常高的。1953年前後,臺當局還鼓勵多多生育,因此人口數暴增,這就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隨著台灣經濟社會條件的改善,人們壽命的不斷延長,台灣當局就曾強勢主導家庭計劃,當時有個“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口號一喊就是30多年,人口自然增加率明顯下降。從1980年起,人口出生數就從每年40余萬一路以每年1至2萬人的幅度跌落,到2010年,更跌至全年出生人數為166,886人的歷史新低。到2018年,台灣全年新生兒累計僅有181,601人,也是自1945年以來的第二低,種種跡象顯示,嚴峻的少子化和老齡化問題,最終就是導致台灣人口“負增長”的關鍵因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老人

 

老齡化成台灣難題。(資料圖片)

 

在少子化呈現加劇的情況下,台灣當局也推出了眾多鼓勵生育的政策,如生育補助和托育優惠政策等。從“中央”到“地方”,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刺激生育率。各縣市政府都是採用最簡單粗暴增加生育率的方式,就是補貼再補貼。從各縣市的生育補貼、育兒津貼到托育補助三大部分無不用心著手,再加上生育婦女參與的“國民年金”或勞保之生育補助等等。但是,如此大的補貼和政策力度仍無法解決台灣人不生的困境。

 

根據YAHOO奇摩新摩2017年的一份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於當前的生育政策有58.5%表示非常不滿意,31.6%不大滿意,還算滿意僅5%,非常滿意更是僅佔1.4%,有超過90%的民眾對於台灣當局和各級政府機關出臺的生育政策是極度的不滿。該問卷同時又對台灣生育率偏低和政府鼓勵生育該出臺哪些政策進行了交叉分析(見下表一和表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表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表一

 

從上述問卷分析可以發現到,台灣少子化夫妻不生的原因,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由於現代社會夫妻都是雙薪家庭,但是台灣在1990年中後期經濟走下坡路之後就再也回不去經濟高速發展的榮景,實質薪資超過20年沒有變動過,要是再扣除掉20年來的通貨膨脹,台灣老百姓的荷包其實是縮水的。人均GDP看似亮眼亮麗,但是對於養育孩子來説,已經很勉強了。

 

另一個原因是,對於雙薪家庭來説,即使薪水勉強夠用但也因工時過長而無暇兼顧家庭照顧小孩,進而導致許多人産生乾脆不生育的念頭,繼續當個丁克族。因此,丁客族們寧可養“毛小孩”也不願生育。若將台灣15下青少年兒童人口數和全臺寵物貓犬數總數對比一下來看,台灣15歲以下青少年兒童數在少子化浪潮下,每年以4%的速度下降。截至2017年,15歲以下青少年兒童數總人口是309.19萬;反觀“農委會”的調整,全臺貓犬只數卻逐年上升,2017 年達到251萬隻。若要是如此推算下去的話,台灣15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人數將持續探底,貓犬數量將不段攀升。大約在2020年下半年,全臺貓犬總數將首度超過15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總數,並在2021年達295萬隻,超過全臺15歲以下青少年兒童總數,這也意味著“毛小孩”比真正的小孩還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台灣百姓上街遊行,抒發心中悲痛,控訴當局執政無能。

 

台灣百姓上街遊行,抒發心中悲痛,控訴當局執政無能。(資料圖片)

 

面對台灣因少子化和老齡化導致的人口負增長,如今臺當局仍舊是束手無策,對此重大問題,媒體不分藍綠、政客不分藍綠,幾乎都沒有深入地報道和探討過,最多的仍舊是扯皮2020大選和藍綠惡鬥內耗,就彷彿事不關己的樣子。這樣嚴峻嚴肅的議題依舊被歸類為不痛不癢的新聞。孰不知這人口議題才是對台灣整體發展和未來影響最重要的議題,因為這牽動著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個進程。當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後,要如何調整産業和社會福利政策,都有待台灣每位政治人物嚴肅思考並認真面對。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改善民生經濟才是當務之急。因為唯有經濟發展好了,台灣民眾賺得到錢,大家才能擺脫低薪,才敢生育。

 

                                           (本文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台灣博士生羅鼎鈞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發改委:常住人口300到500萬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

2019-04-08

 

發改委:常住人口300到500萬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

 

央視網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天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

展開全文

139538萬人 中國大陸2018年末總人口接近14億

2019-01-21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佈會上。 中國網 圖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21日説,截至2018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

 

寧吉喆當天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説,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死亡人口9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

 

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1351萬人,女性人口68187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4(以女性為100)。

 

從年齡構成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72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3%;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31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減少126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

 

寧吉喆介紹,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45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8萬人。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記者劉紅霞、陳煒偉)

展開全文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美國售臺武器發表談話

2019-04-24

央視網消息:據國防部網站消息,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批准一項價值5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並已通知國會。中國軍隊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台灣出售武器,堅決反對任何國家與台灣開展軍事聯繫。美方行徑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安全利益,毒化中美兩國兩軍關係發展氛圍,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是完全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國核心利益,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挾洋自重沒有出路,以臺制華註定徒勞。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立即撤銷有關對臺軍售項目,停止售臺武器和美臺軍事聯繫,以免給中美兩國兩軍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造成進一步損害。中國軍隊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行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

展開全文

機構報告:台灣經濟“逆風”頻吹 今年上半年尤其艱困

2019-04-26

儘管台灣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尚未正式公佈,但多家機構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島內經濟當前仍然“逆風”頻吹,個別指標甚至出現“四連黑”“五連跌”等狀況,經濟增速上半年“很瘦”幾成定局。

 

台灣經濟研究院25日公佈對島內經濟增長最新預測,預計今年島內實質生産總值增長率為2.12%。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形容,今年島內經濟上半年出口貿易等數據較弱,第一季度外需疲弱,但廠商樂觀預期下半年出口好轉。全年經濟整體將呈現“上瘦下肥”的局面,估測全年生産總值增長率有望維持在2%以上。

 

臺經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受全球需求轉弱以及較高的比較基期影響,台灣3月出口金額同比減少4.36%,已連續5個月負增長;第一季度出口同比減少4.19%,增速創下2016年第三季度以來最低。第一季度貿易順差為89.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3.75%。

 

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近日公佈的統計顯示,島內3月工業生産指數比去年同期下降9.88%,衰退幅度擴大,已出現“四連黑”;當月製造業生産指數比去年同期更大幅衰退10.52%,第一季度製造業生産指數較去年同期減少4.8%,為2016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負增長。

 

渣打銀行東北亞區經濟學家符銘財估計,台灣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尤其艱困,上半年預估僅增長1.5%,而全年增幅也僅有2.1%,“逆風”已然吹起。

 

符銘財説,台灣經濟十分依賴貿易,去年出口貿易佔名義生産總值的57%,其中對大陸出口占三分之一;許多台資出口製造商生産基地都在大陸,受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影響,島內出口增速今年將放緩;加上球科技産業面臨持續去庫存的壓力,液晶面板與記憶體價格下滑,讓台灣供應鏈受壓,衝擊科技製造業前景。

 

受經濟“逆風”頻吹影響,島內就業市場依舊面臨較大壓力。據臺當局統計部門數據,儘管島內3月失業率為3.68%,但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仍較去年同期微升0.02個百分點至3.72%,也讓上班一族有些擔心。

 

據統計,島內3月共有43.8萬人失業,其中大學本科生5.07%的失業率最高,20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1.78%,3月平均失業時間為22.5周,比上月失業時間更長。

 

另外,台灣yes123求職網25日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高達65.7%的島內上班族擔心自己工作過勞,上班族覺得目前的“工作壓力指數”平均為65.7分,而壓力指數在80分及以上的“高壓族”則佔35.2%。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若以島內906.2萬就業總人數估算,595萬人恐怕會成為潛在的“過勞族”,而職場“高壓族”則高達319萬人。新華社台北4月25日電(記者陳思武 劉剛)

展開全文

臺媒兩岸形勢測判:台灣安全靠兩岸和平

2019-04-25

台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當局從嘴巴上喊“第一時間強勢驅離大陸軍機”,到行動上“強勢驅離”所謂大陸“武統學者”,再到毫不掩飾“美臺”軍事合作的進展,蔡當局在“以武拒統”和挾洋自重的危險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僅如此,連被不少兩岸民眾寄予厚望的韓國瑜也喊出“國防靠美國”。然而,美國真的靠得住嗎?

 

的確,自特朗普勝選擔任美國總統以來,華盛頓頻頻打出“台灣牌”。對美國一邊倒的蔡英文當局也洋洋得意于“聯美抗中”的成果,尤其寄希望於“美臺防務合作”能對抗大陸的統一壓力。

 

然而,美國的種種挺臺舉動絕非出於仗義,回顧過去40年的“中美臺”三角關係,美國從來都是在兩岸之間玩弄兩面三刀。一邊是《中美建交公報》,另一邊就是“台灣關係法”;一邊是《八一七公報》,另一邊就是“六項保證”;一邊是美國航母逼近臺海為李登輝壯膽,另一邊就是中美元首互訪,克林頓更是在上海親口説出對臺“三不”政策。

 

美國對兩岸一向採取又拉又打的策略,既不支持兩岸統一,也不支持“台灣獨立”,如此費盡心機的目的就是企圖維持美國對臺海局勢的主導權,同時在兩岸左右逢源。

 

隨著大陸的崛起和兩岸統一進程加快,“中美臺”關係原有的結構正被打破。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蔡當局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過,一旦中美在臺海陷入軍事對抗,儘管美國的挺臺聲浪越來越大,但白宮和五角大樓至今不敢承諾有事時一定會出兵馳援台灣。相反,AIT還多次表態反對“台獨”公投,顯然是不想被“獨”派拉下水。

 

更重要的是,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策框架下,台灣完全淪為美國的棋子。既然是棋子,當然是合則用,不合則棄,端視美國利益而定。去年轟動華府的《恐懼:白宮中的特朗普》一書中,作者就披露,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對“美臺”關係並無特別興趣,他唯一關心的問題是“美國能從保護台灣中得到什麼”。於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兩年多宣佈3起對臺軍售案,變本加厲向台灣“收保護費”。

 

收了保護費,就會為台灣賣命嗎?《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伯特·卡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的美國人不想因台灣或拉脫維亞送命,更不要説烏克蘭或格魯吉亞。”美國知名臺海問題專家任雪麗更是直言不諱,特朗普並非台灣可靠的盟友,更何況台灣根本不是美國的正式盟友。一方面,台灣過於依賴美國的保護,有可能被美國套牢成為其“反中”政策的工具;另一方面,一旦特朗普背著台灣與中國大陸達成交易的話,台灣隨時可能被拋棄。

 

理性的台灣人應明白,台灣安全取決於兩岸關係,兩岸和平就是台灣最好的“國防”。蔡當局與其抱美國大腿不如改善兩岸關係。

展開全文

台灣出口連五月衰退的警訊

2019-04-24

“大華網絡報”24日發表台灣標竿企業促進會理事長鄧岱賢的評論文章説,根據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公佈的2019年3月海關資料顯示,台灣3月的出口金額為286.8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4.4%,連續五個月衰退。而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出口是台灣經濟成長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出口連五黑值得民眾高度重視這個警訊。

 

造成台灣出口連五黑的因素很多,根據臺當局“統計處“的分析,由於全球需求轉緩加深電子産業淡季效應,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數偏高,因此造成台灣出口連續五個月下滑。除了這些短期的不利因素之外,台灣更需要重視長期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對出口造成的巨大衝擊。

 

眾所皆知,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已盛行多年,在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歐洲有“歐盟”(EU)、而在亞洲目前主要有“東南亞國協”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s, RCEP),進一步形成東協加六,包含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都已經加入。如果台灣無法加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組織,對出口非常不利。

 

根據經濟學原理,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後,彼此間關稅將大幅降低並享有貨品的通關便捷,相互間的貿易量會增加,而沒有加入的經濟體,會因為高額關稅與通關障礙,導致與加入成員之間的貿易額下降,這就是經濟學原理所稱的“貿易移轉效果”。

 

而由於“貿易移轉效果”,會擴大吸引外資在成員島內投資,以享低關稅與通關便捷的優惠;相對而言,沒有加入的經濟體吸收外資就相對困難,甚至企業會被吸引外出投資,這就是經濟學所稱的“投資移轉效果”,台塑到越南去投資設廠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要享有RCEP所帶來的優惠措施。

 

所以台灣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入這些區域經濟組織以避免貿易與投資受到衝擊。至於台灣要如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過去曾有先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s, CPTPP)或是RCEP的爭論,也有學者提出要同時加入CPTPP與RCEP。然而,實際狀況是台灣都無法加入這兩個組織,其中原因大家都非常明白,台灣唯有先處理好兩岸經貿關係,才有可能加入CPTPP與RCEP。

 

在2008至2016年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在2010年6月29日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生效後,台灣有539項出口中國大陸免關稅與享有通關便捷的權利,大幅促進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也為台灣經濟成長注入更多的源頭活水。

 

同時在中國大陸的默許下,台灣才有可能在2010年11月4日與意大利簽署智慧財産權了解備忘錄;2010年12月24日與法國簽署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2011年8月1日與印度簽署《關務互助協定》;2011年9月22日與日本簽署《有關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合作協議》;2011年9月24日與斯洛伐克簽署租稅協定;2012年7月與新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2013年11月與新加坡簽署經濟夥伴協議。

 

可惜的是,自從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執政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被中國大陸認為是破壞兩岸的政治互信基礎,導致兩岸關係走向緊張對峙狀態,許多攸關兩岸經濟議題無法透過協商解決,不但戕害兩岸經貿正常的交流互動,也加深了台灣被區域經濟整合邊緣化的危機。

 

總而言之,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民眾要重視台灣出口連五月衰退的警訊。台灣必須要享有一個公平競爭的國際大環境,避免因人為的不公平貿易條件,導致台灣出口受到衝擊。所以,促進台灣出口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而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就必須改善兩岸關係,讓雙方關係成為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展開全文

國臺辦:堅決反對美國與台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聯繫

2019-04-2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timg (2)

 

資料圖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針對美國國務院近期批准了一項費用為5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今天(24日),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説,外交部已就此表明我們的嚴正立場。我要再次強調,台灣問題事關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堅決反對美售臺武器,堅決反對美國與台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聯繫,這一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

展開全文

臺學者談習近平提出的五項主張 回應兩制台灣方案

2019-04-22

臺學者談習近平提出的五項主張 回應兩制台灣方案

 

會議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政治大學外交係教授朱新民、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20日于武漢參加第二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時就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兩制”台灣方案以及未來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等議題表達了看法。 

 

三位學者在發言時都重點談到了“兩制”台灣方案,他們較為一致地表示,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台灣也應該提出台灣自己的和平統一方案,並同大陸的和平統一方案放在一起進行協商。 

 

此外,在談到未來兩岸關係將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時,學者們認為,大陸方面應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和耐心。 

 

談習近平1·2講話—— 

 

“多年來,我一貫堅持的就是‘兩岸要和平,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的‘三要立場’,”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説。他認為,大陸對臺政策的目標從鄧小平時期到現在從未改變,一直都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習近平主席上臺之後,其實是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上來看待了。習近平主席在今年1月2號《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提出了五項主張,這五項主張每一項之前的“帽子”都是“和平統一”,但是細讀內容,咬文嚼字,會發現習近平主席跟其他領導人是不一樣的,他是完全從民族復興的高度來談“和平統一”。對習近平主席來講,兩岸交流必須有利於融合發展,融合發展必須有利於和平統一,和平統一必須有利於民族復興。尤其要強調的是“和平統一必須有利於民族復興”。 

 

趙春山表示,習近平主席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有戰略目標、有原則、有階段、有議程表的。從十九大到現在,習近平主席始終把統一放在民族復興的高度來看,統一必須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向而行。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兩個重要節點,一個是建黨一百年,即2021年;一個是建國一百年,即2049年。今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是歷史交匯期的開始,從今年到2022年的這段時期對兩岸關係非常重要。

 

臺學者談習近平提出的五項主張 回應兩制台灣方案

 

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中評社 海涵攝)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教授朱新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會上講話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會帶來深刻影響。對此他提出了以下四點觀察:第一,兩岸關係從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時期轉進到推動和平統一及探索統一後的台灣方案,這是中共對臺政策的具體內涵的一大邁進;第二,對於兩岸已經建立的“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賦予了更新更強的政治意涵。“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原來的重點是強調兩岸同屬一中。習近平主席賦予了其新的意涵,即兩岸要共謀國家的統一;第三,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這一方面呈現了大陸高度的制度自信,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共對以“一國兩制”來實現國家統一有所期待;第四,兩岸關係中國際因素不可回避。尤其是現階段,在中美兩強全球抗爭的過程中,如何形成平衡性的大陸、美國台灣三角關係,台灣的立身處地很關鍵。 

 

朱新民特別對上述第一點觀察做了進一步闡釋。他説,兩岸關係從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時期進入到了推動和平統一及探索統一後的台灣方案的時期,這是大陸催促國家統一的進程,當然可以理解。然而,從台灣的處境來看,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之間應有一個和平深化或者和平過渡的過程。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真正危機是,和平被破壞、和平被挑戰、和平被壓抑。當前的和平過渡,最重要的是雙方要共同努力,去促成兩岸進行政治談判、促成兩岸和平協議的討論和簽署,通過和平協議促進和平、穩定和平,通過交流合作的深化去促成和平的成熟條件。那麼,到時候和平統一就能水到渠成。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習近平主席在1月2號的講話中,提出了“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的實踐”。習近平主席之所以在此時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和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的命題,是因為“一國兩制”的背景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一,新時代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鄧小平時代的“一國兩制”與習近平時代的“一國兩制”應該有差別。其二,從沒有經驗的“一國兩制”到有經驗的“一國兩制”。其三,過去是注重在和平發展的情況下發展“一國兩制”,現在是在融合發展情況下去討論“一國兩制”。其三,從原來台灣要統一時談的“一國兩制”與現在台灣要“獨立”情況下談的“一國兩制”也是不一樣的。 

 

楊開煌分析説,習近平在1月2號的講話中提出三個方案,希望可以和平統一,最終達到和平治理——第一,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第二,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和平談判到寄希望於台灣各個黨派、各行各業一起來進行的民主協商,來推動和平統一·。第三,心靈契合,融合發展,豐富和平統一實踐。 

 

臺學者談習近平提出的五項主張 回應兩制台灣方案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教授朱新民(中評社 海涵攝)

 

談兩制台灣方案—— 

 

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説,習近平主席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這主要是針對台灣與港澳不同的現實情況,希望經由“探索”來“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但外界忽略了“探索”和“豐富”這兩個關鍵詞,所以引起台灣內部的強烈反彈。台灣方面也可以提出台灣自己的和平統一方案,並同大陸的和平統一方案進行協商。兩岸分治七十年,差異是難免的,分裂不能拿制度當作藉口,但統一卻必須克服制度的障礙,所以必須經過一段融合發展的過程,趙春山借用赫魯曉夫的“三和路線”——“和平共存、和平競賽、和平過渡”,提出了他對兩岸和平統一的看法。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教授朱新民表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由於關係到兩岸間非常敏感的制度性安排及政治談判議題,引起台灣社會及執政黨反彈。當前台灣的主流民意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有心理距離和時間距離,沒有辦法立刻承受和接受。大陸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顯示了大陸對自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的制度模式、制度道路、制度成果的高度自信。當前,兩岸實力、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大陸在社會主義體制上進行改革開放政策,已經産生了巨大的變遷和成果。台灣在現行體制上卻呈現重大困境與退化,兩岸政經綜合實力出現重大落差。 

 

他表示,習近平強調,解決台灣問題主要靠大陸自己。兩岸關係的發展,靠大陸的實力、發展、建設,而大陸的建設則是建立在自身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大陸更加充分進行制度建設、促進制度完善,台灣群眾最終會理解大陸的制度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兩岸制度建構的討論不能只有單一方案,台灣也應提出台灣的制度方案構建,台灣要有空間、有勇氣來談台灣對於未來統一的方案,形成多元的制度討論,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形成比較和諧的環境。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表示,對於大陸方面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台灣人的反應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台灣維持現狀的人聽到“一國兩制”後思考的是“要什麼”。第二類台灣人則認為自己被規定在“一國兩制”下討論。第三類人則還是堅持“要分裂不要統一”。 

 

臺學者談習近平提出的五項主張 回應兩制台灣方案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評社 海涵攝)   

 

對於前兩類台灣人,應該作何思考?楊開煌説,對於第一類只想到“要什麼”的台灣人來説,惠臺政策就夠了。對於第二類人而言,應認識到,“一國兩制”只是大陸的和平統一方案之一,台灣可以提出自己的和平統一方案。在“一國”中,要思考兩點,一,“台灣人要不要做中國人”,台灣人越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制可能性越高;台灣越反對做中國人,兩制可能性越低。二,如何表現出“做中國人”?那就是不是要優惠,要為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盡義務和責任。盡了義務自然會有權利,這個權利是自己爭取來的,而不是別人給的,所以台灣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推動統一的過程中做貢獻。統一對台灣而言不是新的“緊箍咒”,反而會使台灣擴大自我,實現更超越的自我,統一于台灣而言是一種擴大和超越。台灣人毫無保留參與民族復興大業、參與統一之後,就可以思考“兩制”共存。對於“兩制”,應該從天下角度來思考才會長久。從天下角度來看,未來世界統中有獨,獨中有統,統與獨不是完全對立。只要做了中國人、參與了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統獨就不是完全對立,是百分比的分配,就可以把“一國兩制”從行政方案變為制度建設,造福人類, 

 

談兩岸關係挑戰—— 

 

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指出,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年島內選舉,應該認識到,“選舉是一回事上臺又是一回事”。國民黨在今年的選舉必然要玩“經濟牌”,而民進黨則一定會打“統獨牌”。究竟是肚子重要?還是所謂的“主權”重要?希望國民黨不要陷入統獨牌。對於美國因素,大陸方面要有戰略定力。美國終究還是一個民族,雖然它給了台灣一些幫助,但是還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教授朱新民説,現階段兩岸關係存在嚴重的國際和區域因素的干擾,尤其是美國因素不斷介入和深化,已經促成了現階段大陸、美國、台灣三角關係的轉變。在蔡政府“聯美抗中”的政策之下,美國不斷挑動兩岸關係的神經。對此,大陸要有高度戰略定力和耐心,在高度戰略自信下處理美國因素,不受外力介入的干擾,堅持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路線,避免掉入兩岸戰爭衝突的危險,走向整個中國的富強和全面崛起。等整個中國全面崛起,才是兩岸之福、中華民族之福。 

 

談到島內形勢,朱新民表示,在202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打“主權牌”、“統獨牌”,。國民黨打“經濟牌“、“建設牌”。大陸要真正深思熟慮,不要掉入到台灣選舉的陷阱中,要避免擦槍走火,以防止讓整個島內形勢發生劇烈變化和使大陸的全面現代化發展戰略受到耽誤。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記者 海涵)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