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三湘大地70年巨變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9-07-26 17:39:48 | 來源: 新華社 |
2016年3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勉勵大家發揚“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優良傳統,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貧窮、落後,曾是三湘大地最久遠的印記。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人均GDP只有86元,城鎮常住人口不足236萬人。
地處內陸的湖南,自古即非通達之地。獨特的地理環境,阻礙了湖南發展,也孕育了不屈的湖湘精神。
60年前,毛澤東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韶山衝,寫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詩篇。
今天的三湘大地,真正換了人間——2018年,人均GDP增至5.29萬元,城鎮常住人口接近3865萬人,人均預期壽命達74.7歲,比1949年增加39.7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湖湘兒女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昔日閉塞之地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心憂天下:“一顆稻穀造福世界”
青年袁隆平親眼見過,有人因饑餓死去。
這決定了他畢生奮鬥的初心——解決糧食增産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有一棟並不起眼的小樓。若無特殊情況,89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每天上午會來到這裡工作。在水稻生長期,不管日曬雨淋,他堅持下田觀察。
在袁隆平和團隊不懈努力下,雜交水稻每公頃最高産量已達18噸。2018年,海水稻大面積試種成功。
早已擺脫饑餓的湖南人民,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2013年深秋,湘西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沿著山路來到苗寨,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方略,向絕對貧困發起最後決戰。
精準扶貧之初,湖南尚有貧困人口767萬。如今,銳減到83萬人。短短幾年間,湖南貧困發生率由13.43%降至1.49%。
鄉村振興的號角同時吹響。作為我國糧食主産省份,湖南已連續5年糧食總産保持在600億斤以上;稻穀、生豬、水産品産量穩居全國前列;農業機械化水準達到48%……
湖南農業發展成果惠及國內外。
25歲的喀麥隆留學生楚柯是湖南農業大學的碩士。他最大的心願,是“在湖南學好技術回到非洲,做一個現代化新農民”。
截至2018年底,全球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東方神稻”在“一帶一路”沿線綻放豐收圖景。湖南,正致力於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農業人才培訓支持……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這一千古名句,被概括為“心憂天下”的湖湘精神。
身處洞庭湖畔“魚米之鄉”,袁隆平卻説,自己更願做“太平洋上的海鷗”,為全世界更多人解決饑餓之困,讓“一顆稻穀造福世界”。
矢志報國:大國重器托舉中國力量
上世紀50年代,告別大學校門的柯以諾用扁擔挑著簡單行李,輾轉來到湖南,在株洲一個叫“田心”的荒涼山坳紮下了根。
柯以諾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電力機車專業大學生。數十年來,他和同事們見證了“中國動力谷”——株洲千億先進軌道交通産業集群的崛起過程。
當年工作後不久,外國專家一夜撤走。面對不期而至的巨大困難,以趙琦、陳國棟、蔣之驥、劉友梅、柯以諾、高培慶等為代表的技術人員摸索前行。
如今,柯以諾所在的“中車株洲所”成為引領中國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的“芯”力量。今年5月,設計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驚艷世界。這輛“超級高鐵”的“心臟”“大腦”“神經系統”皆産自株洲。
1986年,在距株洲百餘公里的漣源,30歲的梁穩根,與同伴一起,用東拼西湊的6萬元在村裏辦了一家焊接材料廠。
幾年後,廠子産值破億元,1989年正式取名“三一”,意為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貢獻。此後,三一重工進軍長沙,開始了工程機械設備的研製之路。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市場九成長臂泵車是“洋品牌”,“卡脖子”技術是泵車臂架。三一重工研發團隊不分白天黑夜攻關,終於迎來中國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長臂架泵車成功下線。泵車臂架徐徐伸展的那一刻,人們熱淚盈眶。
這臺泵車,打破了國外技術對中國市場的壟斷,改變了世界混凝土機械市場的格局。此後,泵車臂架延伸得越來越長,三一裝備開進許多國家著名建築施工現場,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力量。
如今,湖南形成了超級計算機、磁懸浮等一批世界領先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華菱鋼鐵、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湘電股份等“工業湘軍”,涌現了中電科48所、長城電腦、中大創遠、藍思科技、智慧眼等高科技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重器製造中心”。 2018年,湖南省工業增加值達到11916.38億元,是1952年的1884.69倍。
“湖南人憑著只爭朝夕的拼勁,‘功成不必在我’、國家利益至上的報國情懷,實現了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大轉型。”湖南省工信廳廳長曹慧泉自豪表示。
敢為人先:文化興邦彰顯東方之美
2010年10月,由湖南出版集團主營業務和資産重組改制的中南傳媒敲鐘在上海上市。
它是中國出版全産業鏈整體上市第一股。對中國出版産業而言,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時刻。出版企業步入資本市場,湖南人邁出了第一步。
那天,湖南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躊躇滿志:“未來,我們還要走到倫敦、紐約……”
上市後,中南傳媒堅定明確:“作為國有資本,必須始終以傳播文明、促進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為使命。”
如今,湖南出版發展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出版集團,享有國際盛譽。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文化工作者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培育壯大了獨樹一幟的文化創意産業,“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影響海內外。
2019年,湖南衛視在多個收視體系、多平臺數據中領跑省級衛視,覆蓋收視人數超過12億;《快樂老人報》發行量突破200萬份,實現了平面媒體的“超級逆襲”;《時代郵刊》連續3年收訂超過100萬份,位列中國郵發期刊發行排行榜前3名;岳麓書社古籍出版和《走向世界叢書》影響了一代代人;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今年1至5月新增企業260家;長沙連續獲得“東亞文化之都”“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等殊榮……
透過湖南這一窗口,世界看到了東方文化之美。2018年,湖南文化企業主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文化貿易,文化産品出口額達24.92億美元。
今年7月,剛剛率團從歐洲訪問歸來的龔曙光説,他們正全力推進東南歐市場戰略佈局。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千百年來,沿著陸上茶馬古道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外商隊跨越萬水千山,載著湖南茶葉、絲綢、陶瓷走向世界。
如今,懷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壯志豪情,走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湖湘兒女正開啟高品質發展新征程,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接續奮鬥!新華社記者丁錫國、蘇曉洲、袁汝婷
相關新聞
- 2019-07-26這支隊伍懷揣神聖使命遠赴南極首建長城站
- 2019-07-2470年數據見證新中國偉大飛躍 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
- 2019-07-23中國首艘核潛艇1970年下水 4.6萬個零部件全部自主研製
- 2019-07-22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