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圖為雷迪(左)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實習生互動。資料圖片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圖為林頓(左三)在山亭的葡萄田裏為當地果農講解葡萄種植技術。資料圖片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圖為萊蒙(左)在指導中國學生做實驗。資料圖片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圖為在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會議上,霍頓(站立者)同與會方探討如何推動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資料圖片

 

“中國一次次證明了自己的跨越能力”

 

——訪“圖靈獎”得主勞伊·雷迪

 

本報駐美國記者 鄭 琪

 

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來形容他對中國科技進步的感受。雷迪感慨道:“每次我去中國,都對中國的變化感到震驚。而且,所有這些創新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中國特色。”

 

對勞伊·雷迪的採訪定在上午9時30分。當天淩晨近4時,他怕自己的辦公室不好找,又細心地給本報記者寫了一封電子郵件。“我一天工作14個小時,只要醒著就工作。”見到記者後,這位82歲高齡的計算機科學家笑著解釋説。

 

多年來,雷迪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前不久,雷迪剛從中國訪問歸來,先是在成都做了一場學術演講,隨後又赴天津參加世界智慧大會。雷迪説:“我平均每年去中國兩次。訪問中國感覺特別放鬆,我早就習慣了和中國學者一起工作。”

 

雷迪出生於印度,1966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雷迪自1969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至今,其間擔任過該校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1994年,他因設計和製造大規模人工智能系統,獲得圖靈獎。

 

雷迪與中國結緣已有30多年。他回憶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中國學者到卡內基梅隆大學求學或訪問,其中便有後來曾任浙江大學校長的計算機科學家潘雲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交往日益增多,雷迪與中國同行的交流更加頻繁,並成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還擔任該院的學術刊物主編。

 

雷迪深知發展中國家發展科技事業的不易,所以非常重視在發展中國家普及高新技術。上世紀90年代,微軟在北京設立亞洲研究院,雷迪受邀擔任顧問。大量計算機領域的優秀創新人才從這裡走出。微軟亞洲研究院20年來共有4任院長,其中3位是雷迪的學生。

 

2000年,在雷迪和中國學者的共同倡議下,中國教育部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等共同設立中美科學家“百萬冊數字圖書館”項目。雷迪為參加該項目的中方人員免費提供技術培訓,積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傳播。2015年,雷迪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

 

談到中國發生的巨變,雷迪用中國留學生的代際變化給記者舉例。上世紀80年代,一位來自復旦大學的博士後到卡內基梅隆大學訪問。雷迪回憶説:“當時,他的英語不太好。我就放慢語速向他解釋,今天應該做什麼工作。我第二天早上到辦公室,看到他還坐在那裏。他見到我説,任務已經完成了。中國學生實在太棒了。充滿智慧和願意奉獻的人才,不論怎樣都會嶄露頭角。”如今,雷迪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他們初到美國時的語言能力和眼界早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他看來,這正是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改變。

 

交談中,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來形容他對中國科技進步的感受。“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支付時代,而一些國家還習慣於使用銀行卡。”雷迪感慨道:“中國一次次證明了自己的跨越能力。實在無法想像,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超級計算機,用10年左右時間造出高速列車。每次我去中國,都對那裏的變化感到震驚。而且,所有這些創新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中國特色。”(本報華盛頓電)

 

“中國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

 

——訪德國葡萄酒專家馬克·林頓

 

本報駐德國記者 花 放 李 強

 

林頓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穩步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更加重視生活品質和健康安全。“我要加倍努力,傳承好外祖父與中國的情誼。”

 

“外祖父生前曾對我説:‘你要到中國種葡萄。’我答應了,至今我已去過中國4次。第一次就是在2010年,代表已故的外祖父去北京領取中國政府友誼獎。”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巴特諾因阿爾的太陽山酒莊,43歲的酒莊主人馬克·林頓對本報記者娓娓道來。

 

巴特諾因阿爾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德國著名的葡萄産地。林頓的家族和酒莊因與中國的緣分被眾多媒體關注。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德期間在柏林發表演講時,稱讚德國葡萄酒專家諾博·高利斯為中德關係發展與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同助手漢斯17次來到中國山東棗莊,向當地農民傳授葡萄栽培、嫁接改優技術,將傳承幾百年的家族商標無償授予當地酒廠使用。”他們還資助了8名當地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上學。諾博·高利斯就是馬克·林頓的外祖父。

 

2000年,高利斯作為德國退休專家組織的成員,首次來到山東棗莊市山亭區指導葡萄種植。直至2009年離世,他每年都要來中國2次,每次20多天,傳授葡萄種植技術。“外祖父和中國夥伴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希望後人能將這些友誼傳承下去。”林頓拿出一本冊子,裏面全是高利斯在中國的照片和媒體報道剪報。在一張工作照裏,高利斯正在田間勞作。身材微胖的他很吃力地彎腰剪枝,鞋上沾滿了泥土。高利斯的敬業和認真,打動了山東的鄉親。在另一張照片裏,他在老鄉家裏端起白酒、碰杯言歡的溫馨場景,印證了雙方建立的深厚情誼。

 

如今,林頓已經接過外祖父的“接力棒”,繼續為山亭的葡萄種植戶提供指導。林頓因此獲得了山東省政府頒發的“齊魯友誼獎”,還是棗莊市山亭區的榮譽市民。

 

和外祖父一樣,林頓每次到山亭,都是親自去葡萄園裏現場演示種植方法,或是走進釀造實驗室示範葡萄酒灌裝工藝。林頓説,外祖父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自己。“外祖父告訴我,只有自己先做好了,才能成為別人的榜樣。別人自然就會向你學習。”

 

林頓説,外祖父曾告訴他,山亭的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葡萄,但葡萄品種存在問題。於是高利斯第一次前往中國時,行李箱裏裝滿了葡萄枝條,這是他帶去嫁接的新品種。

 

為了能在行李箱裏多裝些葡萄枝條,高利斯去中國時連換洗衣服都沒帶幾件。“他相信,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如果能夠在中國培植適合的葡萄品種,進而培養出葡萄酒文化,當地農民的生活將有很大改觀,這點意義重大。”林頓説。

 

為紀念高利斯,山亭區為他修建了兩米多高的銅像置於葡萄園內。林頓受邀為銅像揭幕,“我沒有辦法來形容當地民眾對外祖父的誠摯之情,讓人非常感動。”林頓回憶起當時場景感嘆不已。

 

“中國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第一次去山亭時,北京和濟南之間的高鐵還沒有開通。現在中國的高鐵網絡已經四通八達。”

 

林頓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穩步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更加重視生活品質和健康安全。中國的葡萄酒市場也日益擴大,這讓他感到欣喜。在山亭,以德國專家名字命名的漢諾莊園如今已成為當地農業龍頭企業。葡萄園面積達到500畝,每年繁育優質葡萄苗木10萬餘株,生産葡萄酒60萬升。它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運營模式,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當地簽約農戶種植的葡萄。農民實現增收,整個山亭的經濟也因此發展。

 

對山亭葡萄酒業的未來發展,林頓有自己的長期規劃。林頓在外祖父那裏學到葡萄種植技術,此後又在職業學校接受相關專業教育,現在已是專業葡萄酒從業者。林頓希望能為山亭培養更多的葡萄酒專業人士。他正在策劃讓中國學生到德國接受完整的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專業教育,學成之後再返回中國,更好地服務當地。“我要加倍努力,傳承好外祖父與中國的情誼。”林頓滿懷信心地説。 (本報柏林電)

 

“中國對醫學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令人鼓舞”

 

——訪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

 

本報記者 朱佩嫻

 

萊蒙説:“中國醫學研究快步走向國際化。中國對醫學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令人鼓舞。”中國在癌症的基因和細胞治療研究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因為參與在中國的研究,他和團隊才能不斷取得新進展,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我們在鄭州大學成功建立了國際上首個胰腺表達數據庫,這是國際上胰腺相關疾病文獻數據的唯一平臺。該數據庫對中國用戶免費開放。‘科學無國界’,與中國合作實踐了這一理念。”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院長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開門見山地説道。

 

2005年,萊蒙應邀到河南醫科大學(後併入鄭州大學)做講座,並在暑假期間與學校師生交流互動。同年10月,他被聘為鄭州大學分子腫瘤學客座教授。2006年,為把世界前沿的研究工作引入中國分子腫瘤學領域,萊蒙促成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與鄭州大學聯合建立中英分子腫瘤學研究中心,並擔任該中心英方主任。2014年,該中心被中國科技部批准為首個國家級細胞與基因治療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015年4月,萊蒙開始擔任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院長,繼續帶領團隊鑽研癌症新療法——基因和細胞治療。在萊蒙的邀請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多位國際知名醫學專家到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做講座,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萊蒙表示:“我們希望讓外國專家佔到科研團隊總人數的1/3。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視野夢想不同的科研人員匯集在一起,將能迸發出絢爛的思想火花。”

 

萊蒙認為,鄭州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熱情開放的民眾心態以及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我希望有更多機會向國外科研人員推薦鄭州,吸引他們來這裡工作。”

 

“記得我剛來時,學生們聽課時非常安靜,都在埋頭做筆記,沒有互動。現在,他們會主動提問,學習知識更主動,並且更敢於付諸行動。我高興地告訴我的學生和團隊:你們可以隨時提問,我接受任何挑戰。因為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都不會只有一種,我們可以一起探討其他方法。”萊蒙回憶道。

 

2009年,萊蒙獲得河南省政府頒發的“黃河友誼獎”,2017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談及中國的發展變化,萊蒙告訴記者:“30年前我第一次來北京時,機場到市區只有一條馬路,汽車、自行車、行人都在這條路上通行。2005年我再到中國時,中國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我乘坐高鐵從北京到鄭州,只需要兩個半小時。這在很多國家是無法想像的。今年6月25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開設的鄭州直飛倫敦的洲際航線正式開通。今後,我來中國就更方便了。”

 

70年砥礪前行,中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中國的醫療衛生水準顯著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77歲。“中國醫學研究快步走向國際化。中國對醫學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令人鼓舞。”校方在政策、科研經費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的大力配合與支持,讓萊蒙將該學院打造成國際一流醫學研究院的信心更加堅定。3年前,鄭州大學計劃改建一座實驗樓,倫敦的一所大學也在開展類似的基建工程。大約9個月後,鄭州大學的實驗樓就建成了。萊蒙説:“這個速度讓我非常震驚。因為直到現在,倫敦的大樓還沒開始施工。”

 

萊蒙説,中國在癌症的基因和細胞治療研究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因為參與在中國的研究,他和團隊才能不斷取得新進展,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感謝中國提供了如此優越的科研環境。目前,萊蒙的科研團隊已經在相關領域獲得了3項專利,而且知識産權都在中國。

 

目前,萊蒙團隊已擁有細胞與基因治療製劑實驗室,産品達到國際標準。萊蒙表示:“在基因研究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我們要把好倫理關,讓研究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我們也重視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在基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臨床試驗,讓更多科研成果造福社會。”

 

“中國的健康經濟正在飛速進步”

 

——訪《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

 

本報駐英國記者 強 薇

 

霍頓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醫學研究和發展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特別是不斷深化的醫療改革令世人矚目。中國健康和醫學研究人員正以非凡的、鼓舞人心的方式推動衛生事業向前發展。霍頓表示,他真切感受到了中國政府致力於提高人民健康水準和促進繁榮的責任擔當。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對中國有著友好感情。他近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約10年前,他和同事們發現,來自中國醫學研究人員的投稿數量不斷增加。僅僅幾年,中國研究人員的投稿量已經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而且投稿的品質也大幅提升。“這一巨大變化説明中國已躋身科學研究大國行列,這引起了我觀察該變化的興趣。我非常希望了解中國成功的秘訣以及中國如何提高醫療健康水準。”

 

“以前《柳葉刀》的研究重點多以歐美國家為主,但現在重心發生了變化。這是中國政府積極推動科研創新的結果。”這些變化令霍頓感到驚喜。今年第一期《柳葉刀·血液病學》的封面就是中國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開展的國産PD—1單抗治療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相關研究成果。

 

為了更深入地接觸中國醫學領域科研工作者和臨床醫生,了解中國醫療事業發展的情況,在霍頓的推動下,《柳葉刀》推出了中文版,密切關注中國的衛生事業發展,並將亞洲唯一的辦公室設在了中國。“我希望通過《柳葉刀》這個平臺,與中國同行一道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

 

霍頓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醫學研究和發展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特別是不斷深化的醫療改革令世人矚目。“醫療改革將覆蓋全民健康的醫療體系置於國家發展目標的中心位置,這非常重要。”

 

在霍頓看來,這一努力與中國的政策緊密相關。中國加大對醫學科學研究的投入,産出了更多的研究成果,促進醫療改革的發展。中國可以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提供寶貴經驗。“中國的健康經濟正在飛速進步。中國健康和醫學研究人員正以非凡的、鼓舞人心的方式推動衛生事業向前發展。”

 

基於對中國醫療事業的長期研究,霍頓總結出中國的成功經驗:首先,中國教育投入巨大,尤其是對高校的扶持。中國不少高校的科研能力如今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其次,中國將科學研究作為發展願景的核心部分。許多國家缺乏對科學的關注,但中國深知科學可以成為社會快速進步的不竭動力。第三,中國將其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應用於醫療事業。最後,中國的醫生和科研工作者通過與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建立了強大的合作關係,豐富了他們自身的技能和專業知識。

 

訪問中國時,霍頓常常被中國學者和醫務從業者對事業的投入和敬業精神所感動。“在這些醫療工作者和研究者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國政府致力於提高人民健康水準和促進繁榮的責任擔當。”

 

《柳葉刀》創立者托馬斯·威克利在雜誌創刊時曾表示:“柳葉刀猶如拱形窗口,讓光亮透入;或亦是鋒利的手術刀,以切除陳雜。我意謂《柳葉刀》賦有上述雙重含義。”在霍頓看來,中國在醫學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實現了威克利對《柳葉刀》的寄語。“中國對於醫學研究事業的努力有如一束光亮,飛速發展進步的健康事業為廣大病患‘切除陳雜’。”霍頓表示:“中國正進行更深層次的醫療改革並進一步加強醫學研究體系建設,我對此充滿信心。通過《柳葉刀》雜誌,我們正與中國學者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實現威克利設想的目標。我們非常期待與中國科學家和機構進一步加強合作,讓《柳葉刀》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平臺。” (本報倫敦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