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邁入“史詩級”轉型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10-14 10:16:08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比亞迪西安基地總裝車間生産線上的新能源汽車。記者 邵瑞 攝
編者按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40年的高速發展之後,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轉型升級。此次轉型升級時間緊迫,體量巨大,規模空前,它不僅是對中國經濟40年高速發展的梳理與校正,更是人類經濟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探索。
4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製造業也從低質低價邁向大規模的高端智造,但快速發展産生的問題也不少,面對粗放發展帶來的嚴峻環境壓力,依賴低成本競爭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到了不得不改、不得不立刻轉型的關鍵期。
這艘約佔全球經濟總量六分之一的改革巨輪,載著近1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開啟了世界經濟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史詩級”轉型升級。此次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大變革、大轉型,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整個世界,都將創造新的奇跡,也將激發世界經濟新的動能。《經濟參考報·高端智造》此次報道分上下兩期,敬請關注。
中國企業掀起空前規模轉型潮
從早期專業零售,到連鎖經營,再到轉型互聯網,蘇寧持續打造全場景智慧零售;
從電池代工廠,到轉型生産汽車,再到進軍公共軌道交通,比亞迪不斷開拓發展新局;
從教學儀器廠,到轉型伺服器産品供應商,再到大數據運營服務商,浪潮充分詮釋經濟發展新動能;
産業升級、自主創新、綠色環保、兩化融合……
伴隨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企業正進入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轉型期,轉型速度之快、程度之深、影響之大,在世界經濟史上絕無僅有。
中國企業展開大規模轉型
中國企業正展開大規模轉型。把視角拉得更近一點,我們會看到這種清晰的軌跡。
以民營企業為例,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19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約八成的企業為做強做大而主動選擇轉型升級,較上年增加4.4個百分點。
中國企業的轉型,是其適應巨大環境變遷的自我選擇,也折射了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國內經濟結構性陣痛時,如何駕駛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更加行穩致遠。
中國企業掀起的這場大規模轉型進程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個佐證。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31.3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34.8%。阿裡巴巴、騰訊等一批優質互聯網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正得益於此。
“2019年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平均成績為45分,比2018年的37分提高了20%以上。而且,轉型領軍者的佔比從去年的7%提高到了9%。”埃森哲發佈的《2019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顯示,數字技術給了領軍者新的武器、新的發展動力,使他們在行業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並且有自信面對未來。
創新是轉型的巨大動力源。數據顯示,2018年中央工業企業全部建立起國家級研發機構,央企研發經費約佔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四分之一。2018年民營企業500強中有76.6%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了關鍵技術水準,有65.4%實施了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
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強動力
事實上,中國經濟以及中國企業的加快轉型,是不得不為,也是主動作為。
從國際環境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加劇,世界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發生巨大變化。從國內看,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經濟內部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産能過剩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矛盾加劇、生産要素成本上升,中國必須加快經濟調整和轉型進程。2014年中央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再追求兩位數高速增長,轉而追求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傳統産業以往依靠要素驅動和依賴低成本競爭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型升級。以製造業為例,廣東和浙江等製造業大省加快推進産業轉型和傳統産業升級改造。2018年,廣東省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接近60%。浙江省在役機器人7.1萬台,約三分之二應用於傳統産業領域。
這也是中國的主動作為。當今世界正處於新技術革命高潮,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也在進行産業結構調整,中國順應世界創新大潮,將更快實現彎道超車。
正是中國掀起的這場聲勢浩大的關於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變革,開啟了以供給側改革引領新常態、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令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更足。
國家統計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以2014年為100,2015年至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3.5、156.7、210.1和270.3,分別比上年增長23.5%、26.9%、34.1%和28.7%,持續較快增長勢頭。其中,2018年轉型升級指數為143.9,比上年增長8.8%。
轉型或再創世界奇跡
沒有不痛不癢的蝶變,也沒有一帆風順的轉型。中國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壓力和轉型陣痛,但壓力和痛苦換來的前景卻無限。
在東北遼寧,經濟下行壓力對機床製造業影響明顯,瀋陽機床集團以i5系列智慧機床為代表的新型技術和産品卻供不應求。這背後是瀋陽機床集團痛定思痛,突破傳統製造商思維,向現代工業服務商角色轉變的結果。
在西部貴州,貴州盤江民爆有限公司實施貴州工業雲平臺提供的大數據+智慧製造轉型升級方案後,原來50人的生産車間如今只需15人。
在東部江蘇,不少企業正因為注重轉型升級,積極採用機器換人、智慧製造、增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才能在複雜的經濟形勢下游刃有餘。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世界銀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財政部前不久聯合發佈的《創新中國: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等排行榜上的排名穩步上升,從2011年的第29位提升到2018年的第17位,目前在發展中國家中排名最高。
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
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到底靠什麼?在經濟學家看來,關鍵在開發國內市場,而開發國內市場靠的是企業家精神,要完成這個轉變,一定要有制度方面的重要變革。
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營造良好競爭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加大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正在展開,著力破除束縛産業和企業轉型發展的各種障礙。
當前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將面臨巨大挑戰,中國依然具有重大發展機遇和明顯比較優勢。中國還處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發展過程當中,中國國內市場依然潛力巨大,中國刀刃向內自我改革與調整的勇氣很大,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政府一攬子舉措的大力推進落實,以中國企業家謀變創新的勇氣和魄力,中國經濟轉型將會取得更多成就,這無論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對整個世界,都將創造新的奇跡,也將激發世界經濟新的動能。
老牌國企先治頑疾後升級
擁有多家“共和國長子”企業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近年在國內外需求下滑的雙重壓力下,充分利用當地工業企業集聚、技術人才儲備雄厚的優勢,以改革促創新,推動中國一重、北滿特鋼等“老字號”重新煥發出活力。同時,圍繞“國字號”企業,做足“吃配”文章,實現了區內多個産業的協同發展,使這個傳統的工業老區變身為人才匯集、産業集聚的新型工業區。
刀刃向內 改革頑瘴痼疾
富拉爾基區是國家“一五”時期投資建設的重要老工業基地。當時蘇聯援建的中國一重、北滿特鋼和齊齊哈爾熱電廠就坐落於此,這裡曾創造多項新中國的第一,素有“鋼鐵機械城”之稱。
“然而,因長期受制于體制、機制等原因,富拉爾基區一度企業經營虧損嚴重、區域經濟每況愈下,被許多人視作‘走向沒落的工業老區’。”富拉爾基區委書記謝廣泉並不諱言這個區曾面臨的發展瓶頸。
“富拉爾基區因企而建,因企而興,全區要振興發展必須重振老國企的雄風。”無數次反思和碰撞之後,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率先從兩家老牌國企開始。
2016年,我國裝備製造“航母”企業——中國一重率先吹響改革號角,痛下決心,向企業自身的頑瘴痼疾開刀。
中國一重董事長劉明忠説,這次改革從各級班子入手,重點治理幹部慵懶散漫、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風,暢通了幹部向“下”的渠道。改革後,企業中層幹部由320人縮減至190人,減少比例高達40%,公司管理人員佔比降至6.5%,一線人員比例升至57.2%。
改革大大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2017年初,中國一重一舉扭轉了連年虧損的局面。2019年上半年,中國一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2.2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46.7%。
緊隨中國一重的改革步伐,富拉爾基區的另一大型企業——東北特鋼集團北滿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也完成了歷史性的嬗變:2017年公司的重整計劃草案獲得一次性表決通過,建龍集團正式入主北滿特鋼,成為實際控股人,北滿特鋼艱難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實質突破。
通過本次重整,建龍集團為北滿特鋼化解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歷史包袱,企業輕裝上陣,重新煥發出活力:2018年實現主營收入41.7億元,利潤總額1.05億元;今年一季度,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8531萬元,同比增長82%,利潤總額1805萬元,而去年同期卻為-4907萬元。
打破壁壘 發揮集聚效應
“一直以來富拉爾基區內的‘國字號’企業與地方企業各自為戰,缺乏分工協作和技術交流,集約化程度低,難以形成合力,這種狀況限制了全區産業的升級和整體規模的提升。”提及富拉爾基區域發展的短板,謝廣泉説。
為改變當地企業間壁壘林立的狀況,富拉爾基區從發展“吃配經濟”入手,探索依託現有大企業,發展地方配套企業,打破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界線,努力培育壯大專業化強的産業集群,使産業規模迅速膨脹。目前,富拉爾基區的配套企業達23戶,其中9戶企業與中國一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鑄鍛造、裝配以及小型機加件等方面與中國一重開展合作,合同金額由2016年不足8000萬元增加到近3億元。
記者近日在齊齊哈爾富重傳動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師傅們正在為鋼鐵廠加工配套設備,車間裏一片忙碌生産的火熱景象。作為富拉爾基區整機零部件産業的重點企業,這家企業主要為中國一重生産配套産品和核電加氫産品。
“現在加工的是為日照鋼鐵公司生産的工作輥軸承座,工人目前正在加班加點搶抓工期。”企業生産計劃部部長蓋玉林告訴記者,公司在給一重做配套過程中,通過與企業的交流學習,逐漸提高自身的技術水準,使産品的品質不斷提升,逐漸得到了全國其他大型企業的認可,如今企業生産的各種減速機、大型十字萬向傳動接軸和成套剪切設備等産品,已經銷往全國7家鋼鐵公司。
創新發展 加速産業升級
在發揮産業集聚效應的同時,富拉爾基區還特別注重將創新元素融入其中,通過自主創新,凝聚技術和人才,提升品牌競爭力,使産業在不斷升級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核電常規島整鍛汽輪機低壓轉子是百萬千瓦核電設備中的關鍵部件。為打破國外壟斷,中國一重的技術人員克服了鍛件重量超大、設備能力要求高、加熱工藝複雜等挑戰,獨創了注流合澆600-700噸級超大鋼錠製造技術,成功研製出了世界最大AP1000核電常規島汽輪機整鍛低壓轉子。
提起攻關過程,參與了當年24小時連續澆注會戰的時任煉鋼分廠廠長劉海瀾眼眶濕潤:“在這項新成果的研發中,我們深深地領悟到: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通過自主創新,發展的主動權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伴隨著創新發展,産業升級也在不斷加速。700軋機建設項目是建龍北鋼重要技改項目。建龍北鋼黨委書記王偉光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後連鑄坯可提高成材率0.23%,棒材成材率提高4%,煤氣消耗降低300立方米/噸,産量提升至4000噸/月。
創新離不開人才的引進。富拉爾基區依託製造業,打造了一批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科技創新平臺,引進燕山大學成立技術研究院,充分利用院士、博士工作站及各類産業研究院和工作室等創新平臺,柔性引進各類人才150余人。
今年32歲的李立民是建龍北鋼從吉林省引進的人才,住進了區裏安排的人才公寓。“人才公寓解決了我的後顧之憂。作為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在這裡能感受到關心和愛護,每天都能看到朝氣蓬勃幹事的人們和身邊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統計顯示,2018年,富拉爾基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比2016年增加117.4%和95.3%;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比2016年增加63億元,徹底扭轉了虧損局面。
相關新聞
- 2019-10-12中國經濟:競爭力中見後勁
- 2019-10-14敢為人先開新路 深圳全面開啟先行示範區建設進程
- 2019-10-12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強引擎
- 2019-10-12為青年創業打開夢想之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五年綜述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