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解惑與治愈 文化元素讓夜經濟“潮”起來

白天只有工作,下班後才有生活,近年來夜消費、夜經濟現象引人關注。

 

所謂夜經濟,是指發生在當日下午6時到次日淩晨6時,以當地居民、工作人群及遊客為消費主體,以餐飲、購物、旅遊、娛樂、學習、影視、休閒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消費經濟。北京市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北京市夜間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夜經濟對40歲以下的人吸引力較強。深夜食堂是夜經濟最顯著的一面。

 

為拉動夜經濟,7月12日,北京出臺了十三條措施。夜經濟不只是簡單的吃吃喝喝,其潛在的“文化基因”正不斷地被激活。從24小時書店到博物館奇妙夜,從夜間公園到夜間展覽,“夜文化”的消費場景不斷更新,消費體驗不斷刷新,消費能力不斷攀升。

 

夜晚文化消費能力被激活

 

夜幕降臨,作為時尚和潮流的地標,位於北京東邊的三里屯人群正在涌入。一個個街拍攝影師架起了“長槍短炮”,對準來往的潮男靚女,不停地按動快門;一些商店門口排起了長隊;酒吧的高腳凳上也坐滿了人……在三里屯的喧囂中,矗立著一個安靜的書店。

 

“咔、咔、咔”,不管進或不進,先自拍一張發個朋友圈,配文:“舉頭望書山,低頭見書海。”這是發生在三聯韜奮書店門口的一幕。這個24小時書店成為網紅打卡聖地之後,這一幕不斷上演。書店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地標,對一些人來説,完成這一儀式,就能假裝自己是“文藝挂”。

 

靜下心來選一本書成了很多人夜晚消費的選擇。“先生,這本書36元,您需要袋子嗎?”類似的對話,9月25日晚上,10分鐘內收銀員重復了4次。三聯韜奮書店夜班主管張越表示,年輕人是書店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行為很多都發生在夜晚。在夜經濟政策出臺以後,書店客流量一個月多了近千人,銷售額也比以往增加了25%,工作日營收在1萬~2萬元之間,週末會更多。目前,書店已提前完成了今年的營收目標。

 

作為京西“夜京城”地標之一的五棵松,夜文化消費同樣如火如荼。9月27日21:30左右,駐唱歌手正深情地唱著情歌;創意街區裏的攤主正在向顧客介紹手邊瓷器的創意來源;街頭畫師正在為披肩短髮女孩畫像……

 

晚上22:00,華熙live東北角的北京時代美術館,“製造之外”的沉浸式裝置展覽已經閉展。而在華熙live的下沉廣場裏,有一個地方仍舊燈火通明,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它就是露天的文化創意街區——妙趣街,主要經營一些手工藝品以及文化服務,很多遊客在這裡“淘貨”。

 

在華熙,所有入駐的商戶必須取得專門的資格證,有統一的開閉店時間,並接受統一的管理。妙趣街攤主周岩2017年10月就入駐了這裡,見證了街區的發展歷史。他説,最初妙趣街的人流量很小,2018年6月世界盃時,迎來人流增長的一個小高峰,到了今年,一到週末人流就呈爆炸式增長。

 

北京的夜經濟政策推出後,妙趣街運營時間延長了兩小時,周岩的營收也大約提高了20%~30%。

 

文化元素讓夜經濟“潮”了起來。以前,人們只知道五棵松舉辦過很多大型演出和體育賽事,現在,晚上去五棵松逛一逛成了一件挺潮的事兒。隨著五棵松夜晚文化消費業態的不斷豐富,京西夜經濟熱度不斷上升,逐漸打破了北京“東熱西冷”的夜經濟消費格局。

 

創新推動夜文化消費升級

 

對於發展夜經濟來説,設立新的消費場景,打造一個短期的網紅並沒有那麼難,如何具有可持續的走紅能力和變現能力更為重要。打造文創産品、各種文化藝術形式聯動、知識服務創新等措施成為一些地區的解決之道。

 

實體書店作為夜晚文化消費的重要一環,在電商的衝擊之下,在房租、水電、人力等高昂成本重壓之下,很多實體書店都倒下了。三聯韜奮書店已經成為一個“網紅”書店,如何實現可持續運營是三聯韜奮書店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一方面離不開政策的扶植,免除了店舖租金;另一方面書店也要自尋出路,提升自己的“造血”能力。

 

文創産品成了書店“自救”的一個出口。據張越介紹,在夜晚消費中,三聯韜奮書店文創産品的銷售額在不斷提升,甚至逐漸與書籍打成平手。書店裏主要消費群體是年輕人,他們追求個性、新奇的産品,願意在文創産品上消費。書店一個角落裏有一個販詩機,上面放著一包包“薯片包裝”的詩集。一位顧客拿了一本,在埋單時問店員,“這個會過期嗎?”

 

文化創意産品是妙趣街這樣的街區求新的必然選擇。據妙趣街運營人員介紹,妙趣街聚集了20多家商鋪,一些商鋪的産品原創率達到50%~80%,部分商鋪的産品更新換代很快,很多産品是電商平臺買不到的。商鋪負責人主要是一些設計師、創業的大學生、商品收藏者以及一些手工藝人。“很多人晚上賣貨,白天進行創作。”

 

同時,華熙通過整合音樂、繪畫、展覽、心理諮詢等多種文化藝術形式,吸引消費者,促進夜晚文化消費發展。

 

音樂成為夜晚引流的重要工具,哪有駐唱歌手,人群就往哪聚集。畢琛和他的團隊是五棵松的兼職駐唱團隊之一,已有一年多駐唱經驗,每次一唱就是5個小時。據他觀察,晚上人流量越來越大,最初一整晚聽眾大約20個,現在有時能達到300人,甚至更多。今年中秋節期間,他繞著五棵松找了3圈,也沒找到停車的地方。

 

每個駐唱歌手面前放了一個收款碼,聽眾通過二維碼打賞歌手。畢琛表示,工作日一晚的收入在300元左右,週末在400元~800元之間,他們還不算是收入多的歌手。其中,最多的一次是7月6日賺了1000多元,那天正好是許嵩的演唱會,天下著雨,很多人買不起黃牛票,就來這裡聽他們唱許嵩的歌。

 

夜深了,駐唱歌手的歌聲已經停止了,但畫像師林君堯的畫筆仍在揮動。林君堯原來在書店做美工工作,退休8年了。根據精美程度不同,一張畫收費35~400元不等,林君堯每月收入都超過萬元。更重要的是,這件事讓林君堯的一身本領有了用武之地。一直忙到淩晨00:20,林君堯將重達30斤的工具收拾好正準備離開時,又有人過來預約明天的畫像。

 

功能:求知、解惑與治愈

 

夜晚是心靈需求慰藉的高峰階段。這部分需求同樣可以在妙趣街得到滿足。

 

“樸素塔羅”通過塔羅牌的形式推廣心理諮詢服務,強調傾聽與表達,以及真實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創始人周琭峣表示,此前,他們曾在多地設立過店舖,但都因為營業時間不固定,人流量不穩定,難以持續下去。五棵松客流量大且穩定,環境也好,他們便直接將工作室設在了這裡。“原來感覺像是在擺地攤兒,現在是設立自己的大本營。”

 

但心理相關工作並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一些人甚至十分排斥和恐慌。周琭峣説,塔羅牌神秘的外衣,可以讓人們放下對心理諮詢的戒備。來這裡的客戶主要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諮詢高峰集中在19:00~23:00,有時,關門後仍有人來排隊。樸素塔羅的成員們,人均日收入大約在800~1000元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掙到3000元。

 

“我的客戶很多都是對生活有所不甘的人。”周琭峣表示,他們大都不被理解也無處表達,又找不到方向和問題癥結。女性多偏向諮詢感情,而男性則更喜歡諮詢事業和財富。值得注意的是,常有17歲左右的留學生、藝考生找他諮詢學業。周琭峣覺得,這折射出這些少年對當下和未來,以及自己與父母之間關係的焦慮。借助塔羅的形式及商業氛圍的心裏諮詢,不容易走得很深,但仍可以給一些人傾訴和表達的渠道,幫助疏解他們的迷茫,甚至對他們的心理問題起到一定治療。

 

同樣具有治愈功能的還有24小時書店。北京互聯網從業者Sean Wong是三聯書店的常客,有時失眠,就會到書店安靜地看看書,書店的氛圍有助於緩解內心的壓力。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也直奔書店尋找解決之道。“需要從書中汲取一些靈感,讓自己從牛角尖裏鑽出來。”

 

24小時書店成了很多人的“深夜書房”,看書到淩晨成了一些年輕人的常態。自從書店開業以來,張越便在這裡上夜班。據他觀察,平日裏,約有20人會在這裡呆一整晚,週末人數會翻一倍。淩晨一點多,會有零星幾個人去收銀臺結賬。到了淩晨兩三點,書店裏有些人仍在看書,有些人已經睡著了。夏天的淩晨書店裏十分安靜,窗外的天漸漸生發亮意,張越也會選擇看看書,“這時感覺整個書店都是自己的。”

 

書店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有時也成了漂泊者的臨時落腳處。張越表示,在天氣較為惡劣時,淩晨偶爾會有流浪漢進店休息。一年多以來,張越見過天南地北來的遊客,半夜來到書店,點杯咖啡,看看書,偶爾也和店裏的人一起侃大山,第二天一早他們又趕往另一個目的地。在城市裏,書店的功能不僅輸出文化,還有溫暖。

 

夜經濟的發展讓年輕人不再只沉浸于網絡社交、電商購物,而是走出去親身體驗、感受、觸摸、挑選,其中人與人的交流與感知,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與在網絡上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周琭峣説,“我希望大家能走出來,真人與真人進行交流。”(見習記者 趙麗梅 李若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