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灣若與大陸脫鉤謀求經濟發展與國際空間只是歧途

美國國會眾議院近日通過所謂“台北法案”,多位大陸知名學者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民進黨當局若與大陸脫鉤去謀求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國際空間,是沒有出路的歧途。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臺美關係研究室主任汪曙申指出,隨著中國大陸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日趨鞏固。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致使台灣所謂的“邦交”版圖不斷萎縮,即便美國用各種手段公開干預,也不能阻止所羅門群島等國家基於本國利益重新調整與台灣的關係,這是一個國際趨勢。全世界180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如果美國通過所謂“台北法案”來進行干預,降低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合作與互動,與美國外交政策是衝突的,將損害美國自身利益。

 

汪曙申提到,近幾年美國也試圖幫助民進黨當局參加一些國際組織的活動,包括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大會等,終歸於徒勞。因為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是根據一個中國原則處理相關問題的,美國不可能通過一己之力改變這個規則。即便有所謂“台北法案”也解決不了這些實際問題。台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必須也只能在三個前提下才能妥善解決:一是要符合一個中國原則,二是要基於“九二共識”的兩岸政治互信,三是要通過兩岸協商談判去處理。民進黨當局要完全繞過中國大陸,依靠美國去謀取國際空間,只能是南轅北轍,完全行不通。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指出,所謂“台北法案”實際上是為了維護台灣在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區為數不多的所謂“邦交”,維護美國自己對民進黨當局的所謂承諾,也為了維護美國自己的“後院”作出的虛妄承諾。民進黨當局則通過炒作製造美國在幫助“台獨”勢力對抗大陸的輿論氛圍,以狐假虎威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地位。

 

他認為,民進黨當局企圖“依美抗陸”,借機與大陸脫鉤,關起門來搞“台獨”。他們準備跟美國談FTA(自由貿易協定),但這必然要在美豬、美牛等問題上向美國做重大讓步,公然違背民進黨在野時期對民眾的承諾;他們打算靠出賣島內農民和其他相關階層利益為自己獲得“投名狀”,藉以撈取一己之私、一黨之私。美國的原則是“美國優先”,而非“台灣優先”,民進黨當局的這些打算未受其利,先蒙其害,會給台灣民眾的福祉、台灣的整體利益帶來長遠的傷害。兩岸同根同源,只有兩岸融合發展,才是民進黨當局的正道,也是台灣發展的長遠之道。

 

針對所謂“台北法案”支持美臺進一步強化雙邊經貿關係,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表示,所謂“強化”只是政治炒作,民進黨執政時一直希望跟美國加強經貿聯繫,但限于島內産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美臺經貿難以取得突破進展。台灣市場較小,美臺貿易額在美國對外貿易中佔比很小,所謂強化經貿關係的政治意涵遠遠大於經濟上的實際利益。

 

曹小衡也指出,兩岸經濟聯繫密切,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大陸還持續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等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舉措,為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只要大陸發展得好,兩岸經貿合作就會一如既往向前發展。(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