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赴臺暫停後,台灣高等教育如何突圍?

【編者按:民進黨當局教育相關部門此前以疫情為藉口,作出了停止大陸學生赴臺學習的安排。日前,教育部港澳臺辦負責人表示,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臺升讀工作。面對島內高等教育系統較嚴重的停滯局面和不斷邊緣化的趨勢,應如何紓困突圍值得民進黨當局關注和思考。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梁青做如下分析。】

 

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系統面臨較嚴重的停滯局面。雖然目前台灣地區的大學數量超200所,但硬體水準日漸陳舊,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導致整體競爭力不足,教學品質堪憂,學術産出效能平平。同時,高等教育愈發明顯的“意識形態化”現象也束約了島內高等教育水準的整體提升,甚至屢現“四不一沒有”(當局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放心、學生不快樂,畢業後沒有出路)的可悲局面。在教育日益成為地區發展核心推動力的當下,台灣高等教育如何紓困突圍,亟需關注和思考。

 

首先,台灣高等教育“去政治化”迫在眉睫。受政治力介入影響,台灣的學術自由氛圍屢遭破壞。2018年臺大校長管中閔,僅因其個人政治色彩不同,便慘遭當局“深文周納、廣羅罪名”的持續性迫害,這是民進黨當局把公正超然的學術圈變成政治惡鬥修羅場的鐵證。“管中閔校長案”不僅導致管校長個人名譽受損,且使得臺大難以正常運轉超一年。政治干預學術使得台灣整體國際化水準不足,不少台灣學子反映,台灣視野過於狹隘,多以島內藍綠鬥爭為焦點,缺乏和國際政經大局的有效連結。

 

同時,長期的“去中國化”教育,使得台灣的歷史教育核心被挖空,失去對鄉土的認知力,並被迫以“政治正確”為學術先決條件,致使學生和教師都面臨現實判斷力缺失的窘境。

 

其次,台灣高等教育加強兩岸融合勢在必行。兩岸在高等教育方面各具特色、互有優勢。同時,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使得兩岸在高等教育環節更易進行優勢互補,從而産生合作雙贏的效果,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絕佳路徑之一。近年來,兩岸已在學術研討交流、雙向招生、師資流動,乃至合作辦學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然而,隨著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蔓延,民進黨當局不僅罔顧在臺陸生實際需要,公然施行雙標醫療措施,逼迫大陸改變陸生赴臺就讀政策,且籍由健保議題給所有在陸臺生及在陸台灣教師一個下馬威,大有借機切斷兩岸高教往來之嫌。然而,教育“獨臺”除給政客帶來政治利益外並無任何好處,反而會加劇台灣教育資源的內卷化趨勢,讓台灣喪失未來。

 

第三,台灣高等教育加大兩岸研究力度乃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言,“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毋庸諱言,台灣民眾由於長期受民進黨當局蠱惑誤導,對“一國兩制”及“九二共識”等存有疑慮和偏見,臺高等教育界亦對此類話題諱莫如深,部分相關研究亦較為片面、極端,不僅未能有效糾正台灣民眾的兩岸觀,更是屈從於民進黨當局的“柔性台獨”政策,為其提供所謂“學術支撐”和“理論依據”。台灣學術界加大兩岸研究,一方面可由上至下地將大陸對臺政策向社會大眾講清楚,講明白,消除誤解和恐慌,改善當前台灣社會“反中抗中”的肅殺氛圍。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與大陸學界的積極互動,為未來兩岸問題的解決提供來自台灣的視野和智慧,積極融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

 

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與其社會整體氛圍密不可分。突破現有困境,不僅需要兩岸高等教育界同仁的一致努力,還需臺教育管理部門拿出十足的魄力和誠意,正視現有積弊並積極改正。若一味追求“政治優先”,忽視兩岸三地人才流動往來的客觀需要,只會使台灣的高等教育愈發邊緣化。(清華大學 梁青)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