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條”措施含金量高 臺企深耕大陸再獲助力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臺辦等十個部委聯合出臺11條助力臺企發展的政策措施,幫助臺商臺企克服疫情衝擊帶來的困難,實現更好更大發展。

 

政策甫一齣臺,便引發了廣大專家學者、臺商、臺青、台灣媒體的熱議。他們表示,在疫情影響下,在當前兩岸關係情勢下,助力臺企“11條”措施幹貨滿滿,讓臺商在大陸發展有了更多信心和機會。

 

新基建:臺商新機遇

 

一台臺顯示屏正在流水線上組裝生産,它們即將搭乘中歐班列前往歐洲市場,這是冠捷科技集團廈門公司裏的場景。企業大樓門口寫著一副對聯“結合5G飆視界 開拓智慧新世代”,公司副總經理趙文義表示,此次助力臺企“11條”,特別提及促進臺企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這讓企業對大陸的市場前景更有信心。目前,冠捷正利用原有的研發團隊,增資擴産研發5G産品的配套零部件,比如5G顯示屏等。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分析,新基建是疫情後經濟重啟的重要發動機。助力臺企“11條”明確把這一領域向臺企開放,是臺企共享大陸發展新機遇的體現。“毫無疑問,這將是臺企在大陸進一步發展壯大、再上新臺階的重大歷史機遇。”

 

“大陸在拼經濟時沒有忘記帶上臺商。促進臺企參與新基建,是對臺商打開了發展的大門。”上海臺協副會長蔡世明表示,台灣企業在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有較強競爭力,應該把握機會,在大陸開闢發展新空間。

 

“新基建往往是大項目,時間跨度長,所需資金多,中小企業怎麼參與?”面對臺商龍海蘇的疑慮,浙江省臺辦副主任周晁利解釋道,“臺商可以‘抱團取暖’。一方面臺企之間可以抱團,另一方面可以跟大陸企業抱團。比如一個企業接到新基建訂單,産業鏈上的多家企業可以協同參與,一起把蛋糕做大”。

 

減稅費:臺商減壓力

 

疫情不可避免地對臺商臺企帶來了一定衝擊。“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是全國甚至全球所有企業都面臨的困難,但臺商臺企卻優先有了這些支持政策,這給予我們很大信心。”浙江省海促會臺商臺企專委會主任委員秦榮華認為,助力臺企“11條”首先為廣大臺商吃下了“定心丸”。

 

大陸一直都關心臺商,困難時期更關照臺商。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表示,在疫情和兩岸目前形勢下,助力臺企“11條”代表大陸重視臺商、支持臺企的決心。這“11條”措施幹貨滿滿,尤其稅費減免,讓許多臺商可以“緩口氣”。

 

福建漳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林伯彥算了筆賬,“11條”措施內容非常紮實全面,降低了他們的生産成本。“給予臺商同等待遇,我相信這讓臺商在競爭的起跑線上是公平的,更能讓我們融入到大陸市場中。”

 

“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中小臺企多從事服務行業,受到客戶復工復産難的連帶影響較大;二是小微企業只能做信用擔保貸款,資金週轉困難。”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負責人范姜鋒主要服務台青和中小臺企,他説,助力臺企“11條”的第十條專門提到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最讓他感到貼心。

 

“‘11條’是為臺商臺企量身定制的,是為幫助臺商臺企克服當前困難,實現更好更大發展。”國臺辦主任劉結一的話,向廣大臺商臺青傳遞了大陸的關愛和關心。

 

增支持:臺商增信心

 

在全球疫情衝擊下,在當前兩岸關係和國際形勢下,部分臺商仍感不安、疑慮。助力臺企“11條”的出臺,給了臺商一顆“定心丸”。“儘管目前兩岸關係緊張,大陸仍出臺支持臺商臺企發展的重磅政策措施,鼓勵臺企更多參與新基建,真的是把我們當一家人看待。”華燦工場雙創平臺合夥人兼總經理李偉國感慨道。

 

“疫情雖然對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一定消極影響,但兩岸經濟互利合作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融合發展的勢頭不會減弱。”劉結一介紹,1至4月,兩岸貿易保持增長,金額達718.2億美元,同比增長5.6%。一些知名臺企加大對大陸投資增資,多個大項目接連上馬,表明大陸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臺商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

 

四川成都亞臺青海峽青年創業園負責人郭弘揚注意到,這次“11條”特別提到沿海早期臺商現在面臨成本上升等困難,應適當引導他們到新發展區。他覺得西部相當適合臺商轉型升級。另外,“11條”對臺企市場發展、銀行融資這些板塊的困難,研究得很深入,措施也非常到位。“2020年大陸對臺商、創業臺青的支持,只有更大、更強。”他説。

 

“在當前疫情對企業帶來影響的關鍵時期,國家層面專門出臺針對幫扶台資企業的相關措施,不僅非常及時,也非常難得,進一步説明瞭從中央到地方對台資企業的重視。我相信這一系列措施對疫情過後恢復台資企業信心,確保台資企業在大陸更好更快地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廈門臺協會長吳家瑩表示。(記者 汪靈犀)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6月16日 第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