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如何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從三江源到祁連山,從湖北神農架到浙江錢江源,從福建武夷山到雲南普達措……目前,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12個省份深入推進,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覆蓋不同生態環境類型,涉及多個珍稀物種。國家公園體制這張“綠色名片”,通過實施一套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制度舉措,構築起錦繡山河的“綠色高地”,還自然生態以本來面目,為野生動植物建棲息家園,給子孫後代留寶貴財富。

 

生態文明建設乃千年大計,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標誌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思想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命題,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築牢綠色屏障。

 

一 環境保護理念先行

 

“一曲溪流一曲煙”的詩畫美景,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濕地10多年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成果。如此怡人的景致也曾有不堪回首的往事,過去西溪一帶河道淤塞、水質惡化,自然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西溪濕地堅持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可持續發展等原則,建設全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實施濕地綜合保護工程,使生態環境品質大幅提升,成為國內外遊客心馳神往的休閒度假天堂。

 

西溪濕地的美麗蝶變,是生態環保理念先行的成功典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對人的生存來説,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必須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先導,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構建全過程全方位防治體系。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完備、全面整體的過程,必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形成環環相扣、協同聯動的制度體系。從防治的環節看,必須把事前、事中、事後貫通起來,健全源頭預防、過程式控制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從防治的機制看,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從防治的過程看,深化排污口設置管理改革,打通岸上和水裏、陸地和海洋,構建水陸統籌、精準科學的江河湖海水污染治理體系。

 

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國土是美麗中國的空間載體,就如同一個人的居室環境,需要分出客廳、臥室、書房、廚房和衛生間等,讓不同的區域承擔不同的功能,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生態則生態,形成各具特色、有機統一的生態大系統。這次全會強調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使國家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強化綠色發展制度保障。綠色發展是世界潮流,是未來産業經濟的發展方向。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豐收”。2018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約45.8%,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這次全會強調完善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發展綠色金融,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推動全社會更加自覺地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二 資源利用效率為本

 

垃圾分類一小步,生態文明一大步。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違反的單位處以5000元到5萬元的罰款、個人處以50元到200元的罰款,“嚴苛”程度出人意料。不僅在上海,我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大力推行“垃圾革命”,打響垃圾分類的攻堅戰和持久戰。2020年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實行垃圾分類制度,就是使其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而且提高了資源的回收利用率。污水同樣也可作為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污水經無害化處理後達到特定水質標準,替代常規水資源用於工業生産、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生態補水、農業灌溉、地下水回灌等,可有效緩解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利用潛力巨大。資源利用的高效率,一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著力破解的重大問題。雖然我國地大物博,資源總量比較大,但由於一個時期以來的粗放式發展,造成了資源的過度開發、大量消耗和浪費,土地、能源、水等資源對發展形成了硬約束、緊平衡,資源消耗紛紛亮起了紅燈,亟須轉變資源利用方式。

 

資源利用問題,説到底是生産和消費模式問題。資源利用的高效率,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使資源、生産、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以最小的資源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是要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要求,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以剛性的約束破解我國資源環境面臨的難題,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産權明晰、有償使用。市場經濟規律告訴我們,市場是資源配置和利用最有效的手段,産權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自然資源産權制度初步建立,但還存在著底數不清、權責不明、保護不嚴等問題,導致産權糾紛多發、資源保護乏力、開發利用粗放等問題。破解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健全自然資源産權制度,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在完善産權體系、落實産權主體、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集約開發利用、健全監管體系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為自然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産權基礎。

 

節約集約、循環利用。俗話説:“有多少湯泡多少饃。”我國的水、土地、能源等資源總量有限,必須樹立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節約用地制度和能源消耗制度,確保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隨著我國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廢棄物産生量不斷增加。必須完善資源循環利用制度,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回收,促進生産、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最重要的兩個特徵,就是合理的能源結構和較高的能源效率。目前,我國能源結構還不盡合理,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八成以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清潔低碳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建設綠色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

 

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人是資源的消耗者,也是節約資源的踐行者。能不能做到少用一度電、少廢一張紙、少開一天車、少剩一盤菜……14億多人都自覺地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點滴行動就能匯成資源累積的汪洋大海。

 

三 保護修復雙管齊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千百年來,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了華夏文明,是滋養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五大沙漠沙地等生態脆弱區,一直以來體弱多病,水患頻繁。保護和治理黃河,是黃河兩岸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夙願,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吹響了黃河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衝鋒號,統籌謀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和草。生態是一個彼此相依共生的大系統,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各人自掃門前雪”,很容易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造成生態的系統性長期性破壞。只有樹立系統思維,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才能維護生態的自然平衡。

 

正是基於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強調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對山水林田湖草實行一體化統籌,重點加強對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的自然生態保護。這一從系統和全局提出的生態治理思路,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障山河長久安瀾的根本之道。

 

整體性保護。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重在保護先行。我國生態環境雖複雜多樣,但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在全局上考慮、從整體上謀劃。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把應該保護的都保護起來。目前,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超過1.18萬處,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8%、領海面積的4.6%。其中,擁有世界自然遺産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4項、世界地質公園39處,數量均居世界第一。

 

系統性修復。這些年來,我們持之以恒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下大力氣整治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搶救性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使透支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我國森林覆蓋率從本世紀初的16.6%增加到23%左右,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積年均分別減少約2000平方公里、2400平方公里、39萬公頃。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等生態修復重大工程,推進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築牢生態安全的防線。

 

四 制度落實嚴明責任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也是我國中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素有“國家綠肺”和“世界生物基因庫”之稱。曾幾何時,這裡冒出了許許多多違建別墅,大片的森林綠地遭受人為破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批示指示下,這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才得到糾正。2019年12月1日,為鞏固近年來秦嶺生態環境整治的成效,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生效。新條例突出“嚴”和“責”,進一步對監管責任、考核評價、責任追究、處罰標準作出更嚴更細的規定,為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擰緊了“螺絲帽”。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度推進,出臺了許多政策規定,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但與之不和諧的是,一些惡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仍時有發生,産生了嚴重後果和不良影響。分析這一起起事件,其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不嚴明、不落實,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留下了空間。

 

責任重於泰山。消除這一“人禍”因素,必須從“責”字入手,“嚴”字當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讓監管者“時時在線”,敢於向污染行為“亮劍”,讓違法者“吃不了兜著走”,無一例外地受到應有的嚴厲懲罰。

 

嚴格落實各方責任。如果把生態環境保護比作體育賽事,企業就是運動員,既要賽出好成績也不能犯規;黨委政府就是裁判員,既要保證賽事順利進行又要及時向違規者“亮牌”。對生態環境保護來説,企業和黨委政府都是最重要的責任方,必須分別履行好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的産生。目前,我國實行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重要法律法規,對“兩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用法治的權威保證環保責任不折不扣地落實。

 

落實中央督察制度。近年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深入推進,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治污“風暴”。2015年以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完成第一輪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全覆蓋,並開展了對20個省(區)的“回頭看”,目前已啟動第二輪,及時發現並督促解決了一批存在的問題。僅第一輪督察和“回頭看”期間,受理轉辦群眾生態環境舉報約17.9萬件,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15萬餘個。隨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向縱深發展,督察內容將不斷拓展,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延伸,更好發揮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動員千次,不如問責一次。嚴格責任追究,是督促責任落實的“殺手锏”。沒有這樣的威懾力,責任就會流於形式、形同虛設。必須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追究肇事者的責任,“誰損害、誰買單”,讓違者付出沉重的代價。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可禍害一方。對那些決策錯誤造成嚴重生態環境危害的領導幹部,必須實行責任終身追究制,嚴格離任審計,不能任其“拍屁股走人”、換個地方官照當照升,出了問題無論離開多久、走到哪都要“秋後算賬”。

 

守護美好家園,助力綠色夢想。我們生於斯長于斯的中華大地,應該是藍天常在、青山永秀、綠水長流的美麗中國。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必定為建設“詩意棲居”的宜人環境提供堅強支撐。

 

深度閱讀

 

1.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20期。

 

2.《中辦國辦印發〈指導意見〉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人民日報》2020年3月4日。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