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之上,這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模樣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9-02 11:11:50 | 來源: 央視網 |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雲飛過藍天,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在家喻戶曉的歌曲中,離天空如此之近的西藏,充滿著令人嚮往的神秘色彩。
一到西藏,整個世界都會變得豁然開朗。這裡的日頭很毒,曬黑了面龐,曬熟了青稞。這裡的風總是呼嘯,吹裂了皮膚,吹壯了牦牛。有時候一片雲飄來,原本的晴天便會頃刻間落下雨來,澆綠了山林,澆皺了湖泊。
8月中旬,“幸福花開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走進西藏自治區。西藏站分為山南和林芝兩條採訪線路,來自中央及地方的網絡媒體編輯記者將兵分兩路,先後走進山南市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扎雜村、林芝市巴宜區布久鄉傑麥村、林芝市朗縣朗鎮衝康村等地,近距離觀察西藏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真招實效,講述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守邊護邊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故事。
邊民吃上旅遊飯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西藏是屬於雪域高原和高山草甸的,但有著“山南十里畫廊”之稱的勒布溝卻截然不同,這裡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隨處可見嬉戲的猴群和飛鳥。
穿過陣陣霧團,一番與雪域高原完全不同的景象浮現眼前。
山間時有瀑布濺起水花,淌成潺潺的清澈溪水。你甚至能看到野生猴子出沒于公路兩旁,牦牛走在路邊,悠悠然地目送著一輛輛汽車離開。
在崇山峻嶺間的雲深處,一棟棟整齊而別具門巴民族特色的樓房映入眼簾。這裡便是山南市麻麻邊境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
麻麻邊境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于201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共建民房62戶,其中整體搬遷戶40戶、就地改造15戶、穿衣戴帽戶7戶。小康示範村建成後,麻麻鄉黨委、政府引導群眾開辦了4家農家樂、5家餐館、5家茶館、5家商店和5家民族特色産品銷售點。
如今,麻麻鄉實現了“飲水引進家、廁所修進家、網絡遷進家、道路修到家、人畜分了家”,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先後被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麻麻鄉一直往南,便來到了位於錯那縣西南部的勒門巴民族鄉。勒門巴民族鄉南與印度接壤,西與不丹毗鄰,是全國主要邊境鄉鎮之一,也是少數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2017年,勒村新型特色城鎮的建成使得勒門巴民族鄉成為繼魯朗小鎮後西藏第二個特色小城鎮。勒門巴民族鄉屬於半農半牧鄉,這裡平均海拔2350米,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獨特,可以種植出上等的高原茶。因此,旅遊業和茶葉成為拉動全鄉經濟發展的“兩駕馬車”。
如今,依託獨特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勒布溝麻麻鄉、勒門巴民族鄉,徜徉在這“天然氧吧”中,當地農牧民群眾也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富裕路”,過上了“新生活”。
集體經濟促脫貧
從林芝市區出發,順雅魯藏布江蜿蜒而下,行駛100公里後到達米林縣派鎮吞白村。這裡坐落著當地頗有名氣的公尊德姆農莊。
2016年,外出打工的德吉旺姆回到老家吞白村,曾做過茶館服務員,開過商店,做過農産品收購的她攢下了一肚子生意經。回到村裏,她發現鄰村的旅遊業發展得有聲有色,吞白村雖處在觀看大峽谷和南迦巴瓦峰的最佳位置,卻沒有被利用起來,村民的收入來源還是依靠青稞和小麥種植,和鄰村的經濟水準一下子有了差距。
“心有不甘”的德吉旺姆找到村委會,提出開辦生態觀光農莊的想法,得到村裏的大力支持。
按照“黨支部+能人+貧困戶+本村村民”的入股模式,德吉旺姆出資佔股25%,村裏佔股15%,其餘60%股份分給村民。2018年3月,3900平方米的公尊德姆農莊正式投入營業。2019年,總收入達到260萬元,純收入170萬元。
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提供給村民的就業崗位也越來越多了,每逢旺季都需要雇傭近50位村民,其中服務員崗位的薪資也能達到4500元每月。
平均海拔約3000米的地方能種植什麼呢?距林芝市區36公里的久巴村,這裡村民們的幸福路上種滿了草莓。
“以前家裏種青稞,一畝地的年收入也就四五百塊錢,如今一個草莓大棚一年最少也能賺2萬塊錢。”久巴村的第一書記多布傑介紹。
久巴村共有28戶123人,以前村民收入主要來源靠砍伐林木、挖松茸等林下資源,相關政策變化後,久巴村開始探索發展種植業。
2009年,久巴村草莓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掛牌成立,合作社吸納16戶貧困戶60多人參與。2010年,久巴村實現每戶一座溫室大棚,戶均增收達3萬元。
靠著種植草莓,2016年久巴村全村實現脫貧,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147萬元。
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久巴村的草莓又大又甜,村裏草莓飄香,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品嘗草莓,於是久巴村也順勢發展起了旅遊業。
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特徵,吞白村和久巴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充分釋放出當地經濟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搬遷後迎新生活
從西藏山南市措美縣出發,汽車駛過蜿蜒的盤山公路,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埡口,迎面而來的便是一望無垠的草原濕地——哲古草原。
從哲古草原一路向西,一幢幢嶄新而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樓房整齊排列在道路兩旁,這裡便是位於高原牧區深處的扎雜村。
向北望去,還能看見遠處山頂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一些木石結構的低矮房屋。
“高、密、臟、亂、差”,這是扎雜村村民對過去村子的評價。
2018年元旦,扎雜村搬遷安置項目落地,扎雜村黨總支部書記扎西平措和同事深入宣傳和講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逐一走訪、一對一講解,把新房屋結構、功能、戶型等反復、細緻、耐心講清講透,最終確定了169戶788人作為扎雜村異地搬遷扶貧對象,其中建檔立卡79戶290人。
如今,扎雜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內水、電、路、訊、網等設施全部配套到位,入戶道路與主幹路互聯互通。村裏還修建了污水處理站、文化休閒廣場,安裝了195盞路燈,鋪設草皮1萬餘平方米。2020年6月,告別山頂上“搖搖欲墜”的老房子,村民們搬到了生活便利、安心舒心的新房子裏。
在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東段北麓的隆子縣,走進這個高寒邊境小城的“菜籃子”工程園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高標準蔬菜大棚映入眼簾,大棚裏青椒、青瓜、番茄、葡萄等蔬菜水果長勢喜人。
“我是從雪沙鄉普卓村搬到隆子鎮葉巴村搬遷安置點的,現在我和妻子都在這裡工作。”村民群培是隆子縣“菜籃子”工程園區的一名技術工,在搬遷之前,群培一家四口家裏只有一畝地,由於群培身體不太好,收入來源主要靠妻子在外打工。
搬遷到安置點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群培和妻子正式來到了“菜籃子”工程園區工作。群培家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之後,居住條件不僅得到了改善,收入也增加了。2018年,群培一家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
如今他一個月能有5000元收入,妻子能有3500元收入。在園區,群培認真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和農機具使用方法,很快便成為技術骨幹,還當上了小組長。
2019年該園區對370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每人分紅1000元,已實現90人就業。
從山頂搬到平地,等待著搬遷群眾們的是更便利、更安心的生活。在山下,他們能夠就近就業,上學、就醫都更方便。搬下山頂,更踏實、更舒心的好日子更能緊握在自己手中。
傳統産業新發展
西藏是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産品基地,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農牧産品也不斷闖出一條創新路。
青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農牧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糧,也是少數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生長成熟的穀類作物。如今,小小的青稞已經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了“華麗轉身”。
通過土地流轉、青稞粗加工等,巴嘎村村民積極性不斷提高。巴嘎村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全村現有農牧民82戶269人134人,2019年經濟總收入579.2萬元,人均純收入為2.15萬元,現金收入2.12萬元。
衝康村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主要種植青稞、小麥,主要經濟林作物有核桃、蘋果、梨、花椒等。
最讓衝康村出名的是村裏的那片千年核桃林。它既是村裏的核桃種植園也是國家3A級景區。核桃林內綠樹成蔭,風景宜人,裏面最壯觀的要屬那棵樹齡最老的核桃樹了。據衝康村第一書記甄平介紹,這棵“核桃樹王”已有2100年之久,需要12個人手挽手才能合抱住。
“依託我們周圍的旅遊資源,我們開辦了線下售賣核桃的集市,並優先售賣村裏8戶貧困戶家裏的核桃。”朗縣朗鎮人民政府一級科員楊子安説道。
2020年2月,當地核桃特産店正式上線,之後又開了多家淘寶店及微店,線上銷售單價(每斤)在20-35元。截至目前,銷售金額4萬多元,分別銷往浙江、重慶、廣東、上海、河南、江西、四川、遼寧等地。
走過雪山草原,看牛羊成群歡騰奔涌,隨著海拔的上升下降遇見千百種模樣的西藏。如今,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這片廣闊的雪域高原,人們正努力建設著自己的家園,用虔誠與勤勞開拓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新聞
- 2020-08-28在勒門巴民族鄉,真實的邊境生活是這樣子的
- 2020-08-27巴松措景區:旅遊促就業,暢想新生活
- 2020-08-20雪域高原上,這個縣蔬菜瓜果香飄千萬家!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