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實驗室“搬到海底”!“科學”號完成首個高端用戶共享航次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1-06-29 10:49:05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6月28日,“科學”號科考船圓滿完成首個高端用戶共享航次順利返回青島母港。該航次在目標海域獲得大量科學發現,並完成了多臺套國産自主研發設備的海試工作,實現了科學家“將實驗室搬到海底”的創想。
據介紹,航次期間,科考船上搭載的“發現”號無人纜控潛器(ROV)下潛作業21次,獲得大量珍貴樣品及數據,並首次在目標海域發現深海單板綱、深海星蟲等珍貴類群,還發現了兩個新的噴發強度迥異的冷泉活躍區,並通過水體剖面取樣比較了不同活躍狀態冷泉噴發的環境影響。
本次航次同步搭載完成了多通道拉曼平臺等多臺套國産設備海試工作,通過自主研發實現了海底群落生物的標誌識別、深海大型生物樣品的高通量原位固定、水體樣品的原位多通道培養富集等關鍵技術突破,相關數據和樣品將解答深海黑暗食物鏈組成、深海碳源碳匯通量、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
多通道拉曼平臺的成功應用海試是本航次的最大亮點。“海洋之眼”深海著陸器搭配自主研發的系列化拉曼光譜探針,實現了對冷泉噴口流體及噴口附近天然氣水合物、自生碳酸鹽岩等多類目標物的原位長期連續探測,再現了甲烷、硫化氫等關鍵生物化學反應標識物的時空變化規律,初步結果表明微生物串聯了地球深部岩石圈、近底層水圈及黑暗生物圈間的元素轉換。
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王敏曉介紹,以往的研究中,深海樣品被帶到實驗室開展後續研究,但由於壓力、溫度和其他化學環境的驟變,深海生物的生理活動同樣發生改變,真實的深海生命過程無法被準確認知。依託該航次,中科院海洋所在深海海底搭建了由原位環境感測器、生物培養裝置和原位固定裝置組成的水下實驗平臺,“科學”號的深遠海探測體系實現了科學家“將實驗室搬到海底”的創想,為揭示深海生物極端環境的適應機制提供了可靠依據。(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相關新聞
- 2021-05-27自然指數:中國高品質科研産出與美國差距縮小
- 2021-05-25致敬科學家精神!百名科學家入黨申請書亮相國博
- 2021-05-24新華述評:禾下乘涼夢 一夢逐一生——懷念袁隆平
- 2021-05-181400萬億電子伏特 我國科學家觀測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新聞推薦
- 花燈映兩岸 “兩馬”話團圓——第二十三屆“兩馬同春鬧元宵”交流活動涌動鄉情友誼2025-02-11
- 評價世界旅遊城市的國際標準發佈 中國牽頭制定2025-02-11
- 兩岸奧委會主席會面,共商穩住體育交流大局2025-02-11
- 福建:發力“四鏈”深度融合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速2025-02-11
- 全球TOP30!“我們吒兒真爭氣!”2025-02-11
- 巴黎人工智能峰會聚焦“行動”和全球治理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