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政策白皮書發表:彰顯大陸自信與定力 掌握兩岸發展主導權與主動權

對臺政策白皮書發表:彰顯大陸自信與定力 掌握兩岸發展主導權與主動權

 

作者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國務院臺辦、新聞辦于8月10日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主要內容包括:一、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變;二、中國共産黨堅定不移推進祖國完全統一;三、祖國完全統一進程不可阻擋;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祖國統一;五、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同時在結論中指出兩岸統一對台灣正面影響:(一)台灣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二)台灣同胞切身利益將得到充分保障;(三)兩岸同胞共享民族覆興的偉大榮光;(四)有利於亞太地區及全世界和平與發展。基本上,第三份對臺政策白皮書充分體現,大陸對臺政策明確性、清晰性及一致性、可預測性及前瞻性。

 

適逢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衝擊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故白皮書發佈選擇時機,可謂是與時俱進極具針對性。解放軍圍繞台島的軍事演習環繞六個海域,島內輿論認為形同“全方位鎖臺”、“圍臺”之態勢,台灣安全陷入兵兇戰危風險及危機。軍演産生戰略“嚇阻效應”及“寒蟬效應”,意在反對“台獨”、遏制“台獨”、挫敗“台獨”。白皮書重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事實和現狀,展現大陸追求兩岸統一的意志和決心,闡述新時代推進實現兩岸統一的立場和政策。

 

自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對臺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展現“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維護兩岸和平穩定及推進兩岸統一進程。此凸顯大陸對臺政策的戰略自信及定力,掌握兩岸和平穩定框架及統一發展之主導權及話語權,邊緣化其他政治勢力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干擾。白皮書特別指出阻礙和平統一最大干擾因素,“台灣民進黨當局加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一些外部勢力極力搞以臺制華,企圖阻擋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邁向偉大覆興”。

 

顯然,大陸國家統一政策實施主要障礙,係根源民進黨推動“台獨”分裂活動與境外勢力“以臺制華”合謀。然大陸為實踐“兩個百年目標”,初步已完成“第一百年目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併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前進奮鬥。

 

對臺政策白皮書發表,是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後,可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臺政策的總體方略概括。今年適逢為兩岸兩會香港會談30週年,7月26日大陸在人民大會堂高規格舉辦“九二共識”30週年座談會。會議強調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共創兩岸統一的歷史偉業,共享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揭示:“習近平總書記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臺一系列惠及廣大臺胞的政策,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關於前述總體方略內涵,本年1月19日《新華社》曾指出這涉及五組關鍵詞: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融合發展、共同市場;文化傳承、心靈契合。此方略因論及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基本上已揭示出未來對臺政策在目標上是不脫“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實踐上則強調“反獨促統”、“融合和統”、“融合漸統”,追求“和平統一”是基調及“主旋律”。

 

這顯示大陸對臺政策,具有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預測性;具有政策原則堅定性及策略靈活性,充分展現大陸對臺的戰略自信及定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臨,預設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實踐。基本上,對臺政策主軸圍繞在“反獨促統”、“融和漸統”及“融合和統”主旋律。白皮書特別強調“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案,為最具包容性的方案,此為“和平、民主、善意、共贏”的方案。

 

同時也重申,“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係針對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份子,而非台灣同胞;“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究竟大陸對臺政策最後選擇“和統”或“武統”哪一種途徑呢?若是選擇“和統”途徑,其核心應與台灣方面共同制訂“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這被視為是“最現實最合情合理的辦法”,保持兩岸政策“戰略主動”。若是選擇“武統”途徑,這被視為是“最快速最有效率的辦法”途徑;實質上,“和統”與“武統”是互不對立的辯證關係,兩種“統一”途徑形互為表裏,可交互搭配運用。以下僅就這份對臺政策白皮書其內涵與特色,分別加以説明。

 

首先,揭橥一中原則及建構一中國際體制。白皮書指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為充份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文件,國際實踐已證實其法律效力,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為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變”。全世界有包括美國在內的181個國家,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顯示普遍國家及國際組織接受或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允許“二個中國”、“一中一台”之存在。

 

白皮書同時批判:以美國為首的個別國家一些勢力與“台獨”分裂勢力沆瀣一氣,妄稱該決議沒有處理“台灣的代表權問題”,炒作非法無效的《舊金山和約》,無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內的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再度鼓吹“台灣地位未定”,宣稱支持台灣地區“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其實質是企圖改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實現其“以臺制華”的政治目的。

 

其次,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願景及目標緊密聯繫。白皮書指出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時和勢所共同決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民族偉大覆興及國家完全統一的目標。這顯示大陸對臺政策的戰略自信及定力,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尤其是完成國家統一及民族復興,奠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台灣發展機遇也奠立在國家統一基礎及民族覆興。直言之,台灣發展機遇、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三大目標,可謂是“三位一體”彼此環環相扣,互為前提及因果關係。

 

復次,重申“反獨促統”打擊“以臺制華”及“挾洋謀獨”勾連。白皮書批評民進黨當局的謀“獨”行徑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破壞和平統一前景、擠壓和平統一空間,必須加以清除。美日外部勢力縱容鼓動“台獨”分裂勢力滋事挑釁,加劇兩岸對抗及螺旋敵意上升,直言民進黨當局“挾洋謀獨沒有出路”,美日“以臺制華註定失敗”。

 

事實上,美國採取“以臺制華”路線及“印太戰略”,與民進黨當局“抗中保臺”路線、“聯美友日抗中”戰略 已産生戰略合謀相倚。美國對臺政策踰越大陸對臺政策之底線與紅線,加速中美關係、兩岸關係與區域情勢更加緊張。

 

白皮書強調,大陸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願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同時,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絕非針對台灣同胞,“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大陸對臺政策的主旋律是“和平統一”,“非和平方式統一”是“次旋律”,迫不得已始為之。中共十九大確立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兩岸統一的基本方略,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從既往反對“台獨”的“三個任何”發展成“六個任何”,擴大打擊任何形式“台獨” ,包括“文化台獨”、“柔性台獨”、“漸進台獨”及“法理台獨”等。

 

再者,倡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此種國家統一模式體現“中華智慧”,既考慮台灣政治現實也顧及統一後長治久安。強調“一國兩制”是最具包容性的方案,為“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贏的方案”,考慮兩岸制度不同及意識型態差異。依據“一國兩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僅將為國家發展進步及民族偉大覆興奠立基礎;同時,也將為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機遇。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揭橥民主協商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國家完全統一及振興中華民族,主張一個中國原則及“九二共識”,“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培養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建構現代國家及國族認同。此足見台灣統一問題已進入大陸對臺政策議事日程,議題設定及統一終局制度性安排,包括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等領域。

 

最後,倡議“融合和統”及“融合漸統”國家統合過程。白皮書強調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廣泛,互動往來日益密切,充分説明兩岸和則兩利、合則雙贏。2018年以來,連續出臺“惠臺31項”、“惠臺26條”到“農林22條”,皆屬“融合漸統”、“融合和統”策略。大陸通過兩岸融合途徑,從強調“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中南部及青年世代),轉向推動“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基層路線)策略,此皆賦予青年世代生活學習創業就業之“同等待遇”,以此促進“兩岸一家親”理念,凝聚中華民族認同感及“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實踐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目標。

 

綜上所論,民進黨當局採取“抗中保臺”路線、“聯美抗中”戰略,這與美國“以臺制華”路線、“印太戰略” 試圖軟圍堵中國意圖及目標産生合謀,台灣地區成為“印太戰略”中所謂的“民主同盟”。然從大陸角度視之,台灣地區鑲嵌至“印太戰略”中實悖離國家完全統一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台灣淪為中美戰略衝突前沿之“馬前卒”角色,台灣成為扮演美國“以臺制中”、“以臺耗中”、“以臺遏中”的“棋子”角色及作用。

 

從白皮書得知 ,兩岸關係發展究竟走向“融合和統”之“主旋律”,抑或是朝向“武統”之“次旋律”,其關鍵在於台灣民意最終決定,是要揚棄“台獨”意識,遏制任何形式“台獨”發展;或選擇回歸至“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重啟兩岸對話協商機制,承認“兩岸一國”關係性質及邁向“融合促統”常態軌道。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