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台灣姑娘的浪漫約定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2-08-18 10:56:38 | 來源: 河南日報 |
陳亞妏(左)與吳芳容正在交談。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8月17日,在2022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再度相遇,兩個台灣姑娘有説不完的話。去會場的路上、會中休息間隙、用餐的時候,她倆滔滔不絕地交流著“幼教經”。
兩人相差兩歲,都從事學前教育行業。去年,兩人在一次兩岸青年教師交流活動中初識。
1990年出生的陳亞妏來自台灣桃園,曾在台灣花蓮一幼兒園任教5年,2017年被引進到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當幼兒園老師,現在已是平潭第二實驗幼兒園副園長。2019年,她獲得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比陳亞妏大兩歲的吳芳容家鄉在台灣彰化,4歲時隨父母來到鄭州定居。2017年,她在鄭州創辦了兒童美術教育機構“貝兒瑪利利”。
“我的培訓機構在創辦之初就經歷了‘水土不服’。我想引入台灣學前教育一些好的理念和方式,但可能它需要一個接軌的過程。最困難的3年,我們只招收到30名學生。”吳芳容説。
陳亞妏説,自己初到大陸時,也經歷過兩岸教育理念的碰撞。在學前教育階段,台灣老師非常主張孩子自己照顧好自己。而大陸很多家長習慣一手操辦,影響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起初,她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家長的質疑,“老師是不是太嚴厲了?”“是不是老師自己沒有孩子,所以不理解父母照顧孩子的心情?”但是慢慢地,家長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可喜變化,都很感動。“作為幼師,我們不是教練的角色,而是陪伴和欣賞孩子的角色。”陳亞妏説。
吳芳容也有同感。“家長們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通過我們的努力,家長們看到孩子性格的變化、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再計較某一項技能的提高,更加相信孩子能做的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如今,她的教育機構招生人數倍增,更收穫了一批“鐵粉”家長。
兩岸教育理念雖有差異,但兩個台灣姑娘都覺得,可以各取所長,因材施教,在交流磨合中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
在她們看來,學前教育是一份浪漫而充滿意義的事業。“以後可得隨時交流呀!”兩個“孩子王”約定,在學前教育這條路上一起努力,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本報記者 沈劍奇
相關新聞
- 2022-08-10臺胞戴永清“最美家庭”的“幸福經”:家庭是港灣 事業是航船
- 2022-07-25臺胞青年“行走”中話兩岸交流:去遇見、去了解 接過“接力棒”
- 2022-07-20守護無聲世界:咖啡屋裏的兩岸愛心
新聞推薦
- 25萬人上凱道發聲!馬英九勸賴清德“好自為之”被6.6萬人點讚2025-04-27
- 稅惠宣傳進企業 精準服務促發展——瀋陽市舉辦“臺港澳企業稅務政策解讀會暨臺港澳企業家座談會”活動2025-04-27
- 漢臺青年東湖高新企業行:解碼AI新圖景,共探發展新機遇2025-04-27
- 平樂榕津第十屆媽祖文化旅遊節在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張家鎮榕津村開幕2025-04-27
- 台北、桃園、台東雲南同鄉會騰衝開啟尋親之旅2025-04-27
- 桃花源裏 青春共旅——“相約桃花源·攜手向未來”2025年兩岸青年交流研學營側記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