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孔廟舉行祭孔大典傳承中華“禮”文化

9月28日是先賢孔子誕辰紀念日。台北孔廟當日舉行釋奠典禮,紀念孔子誕辰2573週年。

 

28日清晨,天剛濛濛亮,台北孔廟裏已是人頭攢動。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主辦方減少了觀禮人數,但大成殿前兩側還是聚集了兩百餘位民眾。從學齡少年到花甲長者,台北各界人士和民眾浸潤在一場隆重的“三獻古禮”中,共同緬懷兩千餘年來備受中華民族尊崇的“至聖先師”。

 

晨光初現,鐘鼓齊鳴,6時整大典正式開始。儀式全程依循古禮,分初獻禮、亞獻禮和終獻禮,由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先生擔任奉祀官。各執事者在糾儀官監督下,共完成37道儀程,包含啟扉、迎神、進饌、上香、行獻禮、恭讀祝文、飲福受胙、撤饌、送神等,這是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三獻古禮”。

 

來自桃園的段先生專門抽出時間趕來觀禮。“領票那天我也是一早過來,今天終於親眼目睹了祭孔大典,非常震撼。每一項儀程都很有講究,能把古禮保存得如此完整,非常珍貴。”

 

祭祀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包含音樂、舞蹈等內容。典禮全程約90分鐘,以盛大恢宏的場面、複雜嚴謹的儀程、行雲流水的表演,再現了從古流傳至今的祭祀文化,其中最為亮眼的部分是台北中小學生擔任樂生、佾生、禮生三大要角,詮釋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接力和傳承。

 

據介紹,樂生由台北重慶初中的學生擔任,在典禮中演奏悠揚的古樂八音;佾生由大龍小學的60余名小學生擔任,表演96個“三獻舞”動作;禮生則由當地仕紳和明倫高中學生共同組成,主要負責祭典中的引導工作。

 

觀禮家長黃佳鈺看著臺上孩子和同學們的表演,眼裏滿是欣慰和驕傲。她説,今年四年級的小女兒二度擔任佾生,而大女兒曾經連續四年參加典禮,直至小學畢業。“他們都是利用課餘時間和暑假練習,很辛苦。但文化需要傳承,只要她喜歡,我們家長會一直支持她堅持下去。”黃女士説。

 

時下雖已入秋,但台北的暑熱還未完全散去,上午的陽光有些刺眼,參加表演的學生也沒有絲毫懈怠,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個動作。來自明倫高中的高一學生周雨陽今年擔任禮生,他也是參演祭孔大典的“老選手”了。“從初中時當樂生,到現在當禮生,我對儒家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坐落于大同區大龍峒的台北孔廟是全臺唯一一座民間興建的孔廟,紀念孔子誕辰釋奠典禮對當地市民來説是件大事情,社會各界積極支持。祭典中所用的108道饌品是由台北一所餐飲職業學校的師生精心製作而成,還有眾多志工和志願者團體共同為祭孔大典保駕護航。

 

有20餘年廟宇志工經驗的資深禮生陳伯為學生能來參與祭典感到高興:“一棒接一棒,我們年紀大了,禮儀需要年輕人來傳承。”

 

據悉,台灣各地有大小40多座孔廟。28日,高雄、台南等地也舉行了釋奠典禮。